劉長恭兵敗之後,裴仁基聞詢,也不待朝廷命令,掉頭就逃了,唯恐與瓦崗軍對上。

裴仁基算是一員良將,有勇力有武略,但小心思實在太多。他很清楚,亂世之中,武力為先,而他的資本便是手中的軍隊,因此為保全軍隊,放縱賊勢,這虎牢一帶的局勢也就越來越壞了。

裴仁基的小心思可以瞞過朝中之人,但瞞不過監軍的監察御史蕭懷靜。

蕭懷靜是蕭皇后的族弟,屬於江南世家中的一員,跟裴仁基本就不是一路人。而且裴蘊和蕭瑀之前常在一起爭權,裴、蕭兩家的關係也頗為不睦。

蕭懷靜擔任監軍,本就是對裴仁基的監視,而蕭懷靜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權利,屢次蒐羅裴仁基的過失上奏彈劾他。

石子河一戰,讓蕭懷靜找到機會。

蕭懷靜立刻上奏天子,彈劾裴仁基“翫忽職守,畏敵避戰,臨陣脫逃”之罪,將裴仁基逼到了絕路。

裴仁基覺得自己沒什麼錯,可不敢賭朝廷老爺們的品性,萬一他們將此戰的責任全推到自己身上呢。

這個萬一實際上很有可能是一萬。

裴仁基為了逃過朝廷懲處,只得捏著鼻子,討好蕭懷靜。

但蕭懷靜這個人,就想著拿下裴仁基,墊底自己在御史臺的地位,如何願意放過裴仁基。於是蕭懷靜對於裴仁基遞過來的橄欖枝,一概不理,反而每日見到裴仁基之時,一副裴仁基馬上就要下臺的模樣。

裴仁基心中又急又怒,卻沒有辦法。

裴仁基的長子裴行儼建議其父可以向伯父裴矩和衛公黃明遠求援,畢竟二人的地位、影響力保一個裴仁基還是可以的。但裴仁基思前想後,也沒那麼做。

裴矩和黃明遠,一個在江都,一個在河北,遠水解不了近渴。等到二人出手,自己有可能被洛陽朝廷砍了腦袋了。

李密的勸降信來的正是時候,此時正好是裴仁基心緒不寧、心中有此之機。所以見到李密的勸降信,他不僅沒有厲聲斥責,反而暗暗思索起利弊來了。

裴仁基這個人,見大義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雖然對於李密的勸降有些動心,但裴仁基還是有些猶豫。畢竟這種事,關乎重大,還沒法回頭。

裴仁基的長子裴行儼也不贊同投降李密。

他們裴家,怎麼說也是世家大族,名望著世,李密算什麼東西,值得他們父子棄大隋而投奔。

就是真的無路可走,也是率部北上,投奔衛公,讓衛公幫著轉圜,豈能從賊。

裴仁基聽了卻是直搖頭,他跟黃明遠關係一般,雖然以前裴行儼常在黃府,但黃明遠還真不太喜歡裴仁基。

況且北上之路,皆已斷絕,北去哪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正猶豫的時候,裴仁基軍中將領就賈閏甫前來勸裴仁基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