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大業十一年十一月,黃明遼帶著七千精銳,冒著風雪,從輪臺出發,返回河西。

從輪臺到玉門關,兩千裡地,盡是一片荒涼。三軍行軍,盡皆無聲,配合著這天地與萬物,滿是沉寂與悲愴。

可到了玉門關,一直壓抑的眾人終於高聲歡呼起來。所有人都知道,到了玉門關,他們要回家了。

站在玉門關上,黃明遼遙望西陲,那裡有他的袍澤兄弟。此生不到玉門關,你不會知道他們這一仗到底打到多遠。

黃明遼到了玉門關後,敦煌郡太守崔仁恕親自前來迎接。

黃明遼在西域打了七年,崔仁恕便在敦煌替他守了七年的後路。七年的時間,無數的糧食、物資,人口從這裡送到西域,從未使黃明遼為後路問題而煩憂過。

按照黃明遠的安排,崔仁恕將擔任河西轉運使,跟著黃明遼前往武威郡。而敦煌郡由郡丞閆登暫領郡事。

黃明遼馳奔三千多里,到達姑臧城的時候,已經到了大業十二年。此時李軌的河西大涼國已經滅亡,武威郡臨時由安修仁代行太守的權利。

黃明遼風塵僕僕的趕到,接掌了軍政大權,將自己的行轅立在姑臧。

此時雖然已經覆滅了李涼,但河西的情況並不好。

雖然河西三郡都掌握在大隋的手中,但是內部世家大族林立,各據堡自守,宛如國中之國。

河西人口稀少,又常有羌胡襲擾,自然使得河西家族報團自保。而這些家族又和關隴世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自不會甘心受黃明遠的統治,更不會交出私兵和土地。

張允濟和安修仁都是文官,理政還可以,平定這些塢堡,尚有不足。

而對外,河西三面環敵。東南是西秦薛舉,一直對河西是虎視眈眈。

東面是靈武郡,此時太守段德操(段韶之子,與段文操不是一人)已經向李唐投降。靈武郡一直是西北重鎮,兵馬眾多。即使撤了總管府,尚有兵數萬,其如一把楔子一樣,深入北地,北威脅九原,東威脅關北,西威脅武威。

而南面是西海都護府,吐谷渾舊地。這兩年大隋勢弱,吐谷渾人蠢蠢欲動,不斷地掀起浪花。

三股勢力,三面威逼武威郡,這也是黃明遠急著調黃明遼東返河西的原因。再無得力之人鎮住,河西怕是要得而復失。而在這裡,黃明遠給不了多大支援,只能靠自己篳路藍縷。

黃明遼到了姑臧城之後,立刻整合軍隊。

河西不光情況複雜,軍隊也複雜。

此時武威現有蓋援統帥的三千敦煌兵和一千張掖兵,陳聚指揮的兩千九原騎兵。還有安修仁手上近四千人的武威降兵。

段文操的三千西平援軍已經返回西平,不過目前受阻於星嶺。

這些軍隊加起來再加上黃明遼手中的軍隊,不到兩萬人。自保有餘,進取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