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同羅部的安置,黃明遼按照李節的建議,將他們安置在黃草泊北。又徵調兩千騎同羅部騎兵,建歸德軍,屯駐金滿。

同羅朵兒到底沒有被安置在輪臺,除了考量各種政治原因和軍事原因,黃明遼也是對妻子保持了足夠的尊重,他不希望讓妻子認為二人在偷情,也不想讓旁人認為自己在養外室。

同羅朵兒也樂得待在金滿,她雖然還愛著黃明遼,但並不想嫁給黃明遼,至少不願意做黃明遼的妾侍。

一方面她身為同羅部的酋長,部落的尊嚴讓她不能去做任何人的妾侍;另一方面,大隋和同羅部血海深仇,雖然她壓在心底,但讓她跟沒事人一樣和黃明遼雙宿雙棲,她做不到。這樣待在金滿,彼此少見,也少得尷尬。

不得不說,當人成長到一定的階段,所思所想,都不再侷限到自己一人,很多事情真的是身不由己。

······

同羅部經過長途跋涉,再加上各種戰鬥,此時只剩下五千騎左右。至於非騎兵的婦孺,不過三四千人。一個部落的軍隊超過總人數的一半,也算奇葩。

同羅部原有十旗四十二領,少了左黑旗、右黑旗、左青旗之後還剩七旗三十領。

七旗之中,實力分佈嚴重不均。

左、右黃旗加上曳落河有三千三百騎,相當於整個同羅部三分之二的勢力。三部被同羅朵兒合併為六領、四領和三領,仍由同羅朵兒親領。

剩下的兩白旗中,右白旗傷亡最大,與突厥人一戰中,幾乎全軍覆沒,直接合併到左白旗中,稱為白旗,轄三領,以左白旗旗主同羅婁室為旗主,右白旗旗主同羅敵祿改任小司馬。

其餘三旗,也損失不少。

右青旗和右紅旗各合併為一領,組成青旗,以右青旗旗主同羅撻烈為旗主,而右紅旗旗主同羅馬哥擔任大梅錄。

右紅旗改為紅旗,轄兩領,仍由同羅堯骨擔任旗主。

合併後的同羅部轄五旗二十領,有五千兩百騎,算是一箇中等規模的部落了。

部落內部,祖君彥仍擔任大長史,而同羅婁室為大司馬。同羅朵兒之下,三個旗主,五個宰臣,共七人,基本上穩定了同羅部的局勢。

同羅朵兒又按照隋軍的要求,順勢組建了歸德軍,除了同羅朵兒的六百精銳曳落河,每旗再出三百騎組成(人數最少的紅旗兩百騎)。

同羅朵兒雖是女子,同時信任部下,但政治敏感度還是有的。如此佈置,無論是部落內還是歸德軍中,她都掌握了足夠的力量。

待在金滿城中,每日無需為了部落的生存和糧食發愁,這種感覺或許還不錯。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自駐紮進金滿城後,同羅朵兒和黃明遼兩地相隔,連信件幾乎都沒有多少。但同羅朵兒心中卻安穩了許多,兜兜轉轉,或許自己尋找的,就是這樣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