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突襲老巢(第1/2頁)
章節報錯
遏索山一戰,聯軍大勝,斬首愈兩萬級,俘獲更是不計其數。
射匱可汗潰敗數十里,逃回大營,整點兵馬,折損近五萬人,傷亡近半。整個西突厥大營,一片哀鴻之聲。
經此大敗,西突厥上下皆是膽寒了。
諸將皆以今日新敗,士氣低落,不若退回汗帳,整兵再戰,但是射匱可汗卻拒絕了。
射匱可汗自掌權以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今日兵敗於一個小小的遏索山,如何能夠接受。心中不忿的他,誓要擊破隋軍。
射匱可汗以“軍中雖敗,但尚有數萬人馬,還能一戰”為理由,繼續屯兵遏索山下,準備與隋軍繼續決戰。
同時又下令右廂五弩失畢各徵調五萬人馬,支援遏索山前線。
面對西突厥的搦戰,黃明遼知道,這次即使全殲突厥軍隊,對方也會捲土重來,而隋軍若是傷亡巨大,則無法補充,於是便屯營拒守,與西突厥軍相持。
射匱可汗幾次下令全軍出擊,猛攻隋軍大營,但皆為隋軍的強弓勁弩所阻,且損失慘重。雙方在遏索山下相持了近三個月,西突厥也毫無戰果。而且因為一直鏖戰,其部傷亡慘重,不得修整,軍中士氣也下降的厲害。
就在此時,一支部隊從黃草泊以西南下,翻越天山,直襲三彌山的西突厥可汗牙帳。
這支軍隊便是薛延陀部。
薛延陀部在天山以北,本來因為稱汗一事,也是西突厥重點打擊的物件。但隨著大隋在西域的崛起,佔據了天山北麓,薛延陀部為西突厥隔開,反而躲開了西突厥的威脅。
射匱可汗在西域勢力漸大,黃明遼自知實力不足以對抗,因此尋求與鐵勒人結盟,找上的除了契苾部,便是薛延陀部。
薛延陀首領乙失缽,年歲雖長,但性格狡詐,做事常滴水不漏。
雖然黃明遼保證支援薛延陀向東進入草原,但乙失缽一直不願意與大隋結盟,當然也沒有斷了和大隋的聯絡。他兩邊都結好,隨時準備待價而沽。
射匱可汗率軍東征,黃明遼便去信乙失缽,請求共抗西突厥,但為乙失缽拒絕。在乙失缽看來,這種時候,勝負難料,更是不能輕易攪和到大隋和西突厥的鬥爭中去。
但是,這一切在遏索山黃明遼擊敗射匱可汗一戰中,得以改變。
黃明遼一戰殲敵數萬,讓薛延陀部看到了戰勝西突厥的可能。這時黃明遼又派人請求薛延陀部出兵,乙失缽壓制不住部落內洶洶的民意了。
薛延陀內部皆認為,趁著西突厥和大隋相持,此時正是擊敗西突厥的最好機會,一旦隋人失敗,整個西域為西突厥佔領,他們再是遠遁金山,也無可倖免。
雖然乙失缽認為,隋軍若是擊敗了西突厥,也有可能席捲西域,到時候情況未必比現在更好。
但是更多人認為,大隋在西域的軍隊太少,再加上脆弱的後勤,大隋無力佔領整個西域。而且大隋也向薛延陀部保證,雙方以黃草泊和天山為界,從金山一直到碎葉川,將盡為薛延陀部所有。
這個條件,讓薛延陀部幾乎無法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