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八年五月十五日,大隋聯軍和西突厥聯軍戰於遏索山(今新疆烏魯木齊縣西南)。

此時的西突厥內部的形勢還不像唐朝時那麼複雜。

西突厥內部部落眾多,但隨著射匱可汗的崛起,支援射匱可汗的幾個部落便隨之強大起來。

射匱可汗原本居於碎葉川(今中亞楚河),手中嫡系部隊便是左、右兩廂,共計十部。這十部也是達頭可汗留下的嫡系部落。其中居於碎葉川東的五部,分別為處木昆律部、胡祿屋闕部、攝舍提暾部、突騎施賀邏施部、鼠尼施處半部,稱之為五咄陸,每部設一啜統轄;而居於碎葉川西的五部,分別為阿悉結闕部、阿悉結泥熟部、哥舒闕部、哥舒處半部、拔塞幹部,稱之為五弩失畢,每部設一俟斤統轄。

歷史上在貞觀十二年,西突厥咥利失可汗分其國為十部。每部命一人統轄,賜箭一支,號為十箭。亦稱“十設”、“十姓部落”。所謂十姓也。

而現在的五弩失畢和五咄陸尚沒有唐朝時期那麼強悍。歷史上射匱可汗和統葉護可汗兩代可汗,使西突厥強盛起來,之後五弩失畢和五咄陸才完全成為西突厥內部的主流。

不過當前這十部俱是射匱可汗的嫡系,聽從射匱可汗的命令,尚沒有太多小心思,也算是一支極強的戰力。

這一次出擊西州,射匱可汗主要調動的是五咄陸五部,每部約出萬騎。而其餘諸部,包括應娑、處月、處密、咽面、曷薩以及附屬國龜茲、焉耆、疏勒、于闐等國出兵約五萬騎。

也是射匱可汗小看了大隋,所以沒有全力以赴。

至於對面黃明遼所部,本部三萬騎,契苾部有一萬兩千騎,烏讙部有三千騎,職乙部出四千騎,共計五萬騎,約為西突厥兵的一半。

高昌國果如黃明遠所料,兩不相幫。

戰前,黃明遼作為主帥,將手中部隊分作三份。

左翼為契苾部,由契苾葛統帥。這一戰若是兵敗,契苾部便要亡了,因此為了圖存,也要死戰,所以黃明遼將其至於最兇險的左翼。

右翼是高震的五千胡兵,再加上烏讙、職乙兩部騎兵,由高震統一指揮,戰力較弱。

而西州軍主力,則為中軍。

雙方在遏索山南紮營,十幾萬人馬的大營,連綿十多里,一眼望去,幾乎望不到邊。

望著對面的西突厥軍隊,黃明遼也是面色沉重。雖然他跟李節在一起的時候表現的很輕鬆,但實際這一次他賭上了一切,輸不起。

兩方列陣。

戰鬥一開始,射匱可汗便主動攻擊,他命麾下大將阿史那孰率領萬騎,直衝聯軍中軍。又命大將阿史那巴不設、阿史那多分領兩部,攻擊聯軍兩翼。

射匱可汗很清楚,對面聯軍人數不足,他便以數量壓死對方。

黃明遼見此,令兩翼前出,與西突厥騎兵打騎兵對攻,而中軍的主力則準備打以步對騎。

其實這是很冒險的。

然而聯軍之中,胡兵佔了一多半,要想發揮胡兵的戰力,單純的防守肯定是不可能的。

這些年,因為人數上受限制,黃明遼一直在增強軍隊戰力。為了對抗西突厥騎兵,黃明遼組建了兩支特別的部隊,分別是一千五百騎的具裝甲騎和三千名陌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