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三月,百花未開,北風中還帶著料峭的春寒,天地間帶著一股肅殺之氣,顯得靜謐而冷清。

高句麗人的大營之中,因為這場戰爭的失敗,士兵也沒了之前的興奮,各自臥在一處酣睡。只有時不時地傳來的呻吟聲,才述說著軍心的慘淡。

淵太祚已經決定,明日一早和乞乞買利一起突圍。大軍熬過這艱難的一夜,總會有辦法的。

這種情況,雖然淵太祚身上有傷,但也睡得不深。

忽然聽到帳外一陣嘈雜,淵太祚以為軍中士兵又出現了鬥毆之事,有些不悅,便讓人出去處置。

軍隊初遭敗績,傷亡慘重,出現一些亂子也是常有的事情,淵太祚倒是並不以為意,便繼續靠在榻上。只是現在天快亮了,他實在睡不著,便拿出一卷佛經,希望能安神靜心。淵太祚信薩滿,也信佛。

可他還不知道大亂已經就在眼前。

淵產和豆盧方、智信和尚定下了起兵奪權的謀劃之後,三人便商議今晚動手。趁著淵太祚受傷不能理事,而淵產手上有一部分兵權,越早動手勝算越大。

等到淵太祚徹底剝奪了淵產的兵權之後,淵產便成了光桿一個,拿什麼造反。

而且更重要的是今日一戰,高句麗軍大潰,各部損失嚴重,還沒有完成新的整理。這時候動手,各部根本無力支援,淵產的勝算更大。

高句麗各軍原有三萬五千人,今日一敗之後,收攏各部殘兵,不過一萬三千餘人,其中傷兵無數。而今日的戰鬥中,淵產所部因為在後軍,傷亡較少,此時手上有三千人馬,這是淵產起兵的底氣。

而淵產所要面對的,是俞紹先、張格、欒光祖、蒯德英、寧元等這些淵太祚心腹統帥的各部,主要是中軍和前軍,差不多有五千餘人。

這些將領以已經戰死的李採浩、石臣為首,都是淵太祚一手提拔的心腹,只忠誠於淵太祚,也是淵產奪權的最大阻礙。

而左軍的梅龍和右軍的高整二部則是淵產可以拉攏的物件。

為了增加起事的把握,淵產又把自己的親舅舅梅龍給拉了過來。

傍晚的時候,淵產派人招梅龍前往自己營中議事。今日的事情他也聽說了,當時梅龍還準備勸勸外甥,不要將淵太祚的話放在心裡,不要再次觸怒了淵太祚。誰知道淵產見了梅龍,開口便是一句“舅舅,我準備造反了,不知道舅舅願不願意跟著我一起掃平父親身邊的奸佞”,直截了當要求梅龍跟著他一起起事奪權。

梅龍大吃一驚,看著外甥,沒想到這個往日有些懦弱的外甥今日這麼膽大。不過他略一思考,便同意了淵產的請求。

淵產為梅龍的姊姊所生,而蓋蘇文只是淵太祚的一個小妾所生,這也是為什麼淵太祚如此不喜歡淵產,淵氏家臣仍舊大多支援淵產的原因。

對於梅龍來說,雖然他現在地位崇高,但一旦淵太祚要著手廢黜淵產,自己作為淵產的親舅舅必然最先被淵太祚清洗。

即使淵太祚已經準備讓蓋蘇文娶了梅龍的小女兒,梅龍這種素來高傲的人,仍舊看不上小妾出身的蓋蘇文。

既然此事無可避免,還不如主動出擊,幫著淵產奪權。若是能夠成功,梅家在高句麗的地位也會更上一層。

而且大家支援淵產還有一個原因,相比較更加專權和精明的淵太祚,淵產似乎更好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