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成功殺出霍邑之後,終於如換了天地一般。唐軍主力沿汾水挺進,沿途再無隋軍主力攔擊,唐軍連下臨汾郡、絳郡,進至龍門渡。

此時在李唐面前阻礙其進入關中的,只有駐紮在河東蒲坂的屈突通右驍衛軍。

之前楊廣為了護衛關中,佈置了三支主力兵馬,分別是駐紮在河東的薛世雄右御衛軍,駐紮在長安的梁默左御衛軍,駐紮在潼關的屈突通右驍衛軍。三部互為掎角之勢,再加上衛玄手中數萬鎮守長安的府兵,諸軍合力拱衛關中,將關中守的固若金湯。

但雁門之圍後,楊廣有意南下江都,便調薛世雄的右御衛軍前往淮北一帶剿匪,而命屈突通節制河東。屈突通一軍分為二,便有些捉襟見肘了。

屈突通的主力本來是駐在潼關,但李淵興兵南下之後,屈突通大驚,便命令大將劉綱駐守潼關,桑顯和駐守風陵渡,他則率兵匯合河東郡太守堯君素,二人合力守衛蒲坂。

屈突通手中有數萬人,但卻無力救援霍邑,甚至無力北上,只得眼睜睜地看著臨汾、絳郡被攻破,因為此時的右驍衛軍早就不能一戰了。右驍衛軍中,多關隴世家的子弟,若不是屈突通威望顯著,眾人早就倒戈投向李唐。

但即使如此,屈突通也只得選擇堅守,不敢出擊。

十二月十六日,此時已經黃河封凍,原本作為天塹禦敵的大河,正好成了唐軍的坦途。李淵遂屯兵汾陰,又命令左、右統軍王長諧、劉弘基及左領軍大都督府長史陳演壽率步騎兵六千渡河至梁山(今陝西韓城西北)紮營,以待大軍。

十二月二十一日,關中實力最強的大盜孫華率部投降。

此時李淵已經度過了造反最艱難的時期,兵力暴增了數萬人。這時候關隴世家終於發揮了他們的威力,整個關中,亂作一團,投降李淵的更是不計其數。

李淵準備趁著這股風潮,率軍拔下蒲坂這顆釘子。

不少人對此表示懷疑,屈突通手中握有右驍衛主力,還有河東、潼關等地的府兵,總兵力不下五萬人,而蒲坂城中,也得有三四萬人之多。更兼蒲坂城城高池深,糧草充足,一旦陷入相持階段,則形勢又會發生改變。

此時雁門隋軍主力已經向太原發起攻擊的訊息也傳到軍中,李淵並沒有太多的時間與屈突通相持。

但李淵卻是鎮定自若,絲毫沒有老巢將被攻破的擔憂。

“屈突通精兵不少,與我軍相隔僅五十餘里,但不敢來戰,足以證明他的部下已經不為之效命了。但是屈突通害怕朝廷怪罪,又不敢不出戰。若他親自率軍過河進攻你們,那我就進攻河東,河東肯定守不住。若是屈突通全軍守城,那你們就拆毀河上的橋樑。前扼其咽喉,後攻擊後背,屈突通若不逃走,必定為我擒獲。”

李淵看得很清楚,王長諧所部分兵渡河之後,便有了威脅關中的實力。屈突通必然不能無視其部大搖大擺地殺入關中,必然阻擊。

而李淵主力在北,只要屈突通分兵,則必敗。

這場仗,李淵已經牽著屈突通的鼻子在走了。

確實如李淵猜測的一般,屈突通面對現在的局勢,已經頭大如都了。

“大將軍,今日又有一名鷹擊郎將意圖率軍投奔唐軍,已被我軍攔截,其人也被斬殺。”

這些日子以來,已經有數名將領降唐,至於底下的隊正、旅帥級別的將領、士兵,更不知道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