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遠的建議,其實三大家族是不願意,但奈何形勢比人強。

因此最後結果便是黃明遠與三大世家作了一場親切、友好、圓滿的交流,本著加強了解、互利共贏的態度,雙方打成了一致的約定。

河北的世家大族將不遺餘力地支援黃明遠的政策在河北的施行,而與此同時,黃明遠也會保證河北諸世家的利益,包括在未來政府的利益。

這次約定,雖然雙方都是各懷心思,但總算是解決了黃明遠誅滅盧氏之後與世家大族產生的對立態度,雙方由對抗開始走向了合作。當然,之前被黃明遠誅滅的范陽盧氏,也沒人在乎他們的利益被犧牲掉。或許用不了多久,整個河北世家之林,將真的不會再有范陽盧氏。一如當年的鉅鹿田氏、魏郡審氏,當初是如何輝煌,可現在還有人記得他們嗎?

對於黃明遠來說,此次獲利頗豐。除了政策上的支援,以三大家族為首,交出了河北數萬頃土地,十多萬的隱戶,至於其它的糧食、兵器等物資更是無數。

而河北世家,除了獲得一個生存保證,以博陵崔家的崔民幹、崔敦禮,清河崔氏的崔義玄,趙郡李氏的李叔慎等為首的河北世家子弟,紛紛加入黃明遠的隊伍。

對於河北百姓來說,短期內,河北是安定的,大家可以享受太平了。

暫時緩和了與世家大族的關係,黃明遠開始重新安定內部。目前自己手中有三套班子,河北道行臺,大將軍幕府還有涿郡官府。

雖然這三套班子都是以自己為核心,但往後要四處征戰,自己也未必常在中樞,為了保持中央的穩定運轉,必須確定一個核心班子,輔助自己總攬軍政。涿郡官府肯定不合適,剩下兩個,大將軍幕府本身定位便是自己的幕僚集團,更方佐助便自己統轄方方面面,但相對行臺,缺乏一定的權威性。

最終,黃明遠還是決定以行臺統轄諸郡,確定了河北的基本組織架構,而大將軍幕府則不再兼管地方,退居輔助機構。同時行臺暫時搬遷到信都郡,涿郡官府也就失去了他的特殊性。

搬遷之後的行臺仍以李子孝、陳遠二人分領尚書左、右丞,同時李子孝掌決策,陳遠掌稽核,相當於宰輔的地位。

當然二人身上的兼職則不再兼任,尤其是李子孝身上的行臺吏部侍郎。否則首輔再兼著吏部,不是權臣也是權臣了。

二人之下,黃明遠又任命溫彥博、楊師道分領左、右司郎中,為李子孝、陳遠佐貳。雖然二職不如六曹侍郎品級高,但權利又重了幾分。

又調遼東郡太守鄧議為吏曹侍郎;夏安恂不再兼任大將軍幕府長史,專任民曹侍郎;安東都護府長史崔弘壽擔任禮曹侍郎;安東都護府司馬徐哲擔任兵曹侍郎;原平原郡太守楊元弘擔任刑曹侍郎;唐禕擔任工曹侍郎。

鄧議、夏安恂、徐哲都是黃明遠的心腹出身,崔弘壽、楊元弘、唐懿都是大隋舊官僚,至於能力,已經算是這個時代的佼佼者。

而大將軍幕府,則由宋正本擔任長史,杜如晦擔任司馬。

除了行臺、幕府之外,河北諸郡縣的太守、縣令也進行了大調動,務必換成了可信用的人,最後便是:

魏德深為涿郡郡丞領郡事;

黃鳳麟為上谷郡郡丞領郡事;

孫伏伽為漁陽郡郡丞領郡事;

範願為北平郡太守;

楊善會為安樂郡太守;

居庸關外宣化諸縣新設宣化郡,常雲清為宣化郡太守;

以天津港為核心,再加上河間郡的魯城(治今河北省黃驊市齊家務鄉乾符村)、文安、平舒(今河北省大城縣)三縣,新設天津郡,張文迅為天津郡太守;

張方昕為渤海郡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