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因為幾次大戰,整個同羅部的組織已經完全混亂,十旗之中,包括多個旗已經全軍覆沒。要想重新崛起,必須重建部落的結構與組織。

原本部落以帳為單位,但現在整個部落除了軍隊,也沒有百姓。於是同羅朵兒便下令一騎一帳,無論父子、兄長,皆分開來算,於是部落便有一萬一千帳。原本部落以五百帳為一領,但現在為了方便設旗,同羅朵兒便下令暫時各領轄兩百到三百帳不滿編,等以後再行擴編。

多設了幾領,便多出一批官員,眾人自然願意。

於是同羅朵兒以原本自己親領的左白旗改為左黃旗和右黃旗,又將兄長的親衛弓盧騎和護帳部隊分入兩旗之中,兩旗共轄十七領四千六百騎。其中包括曳落河四領八百騎。

曳落河的部民歸屬於兩黃旗,但軍隊單算,為大酋長的護衛部隊,不受旗籍限制。

兩黃旗和曳落河為同羅朵兒親領,遠超過部落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其中原同屬於同羅斜也的兩黃旗主力,則改為兩青旗,分由同羅朵兒的侄子同羅兀欲和大將同羅撻烈統帥,而原屬於同羅兀欲的護衛也編入左青旗。

左青旗轄五領一千三百騎,右青旗轄兩領五百騎。

原右白旗一分為二為兩百旗,分由同羅室婁和同羅敵祿二人統帥。其中左白旗轄三領九百騎,右白旗轄兩領六百騎。

兩黑旗不變,仍由同羅遏魯和同羅撒哥二人統帥。左黑旗轄四領一千騎,右黑旗轄三領七百騎。

原兩紅旗剩餘人馬合併為左紅旗,由同羅休哥之子同羅馬哥擔任,轄三領七百騎。

而同羅朵兒又從各部抽調了部分騎兵,加上裹脅的一些其餘部落的軍隊,共計八百騎,設為右紅旗,分三領,由同羅斜也的另一個兒子同羅堯古統帥。

不過同羅堯古才七歲,部落也由同羅朵兒代為掌管。

整個同羅部被分為四十二領,共計一萬九百騎。同羅朵兒控制著兩黃、兩白,以及屬於同羅堯古的右紅旗和曳落河,實力遠超其他人。

無論是不少人想要擁立的同羅兀欲,還是野心勃勃的同羅遏魯,還是後來居上的同羅撒哥,都遠不能和同羅朵兒相抗衡。

同羅朵兒又任命心腹將領山祿為左護軍,阿結思為右護軍。

重新分設各旗之後,同羅部上下捋順,算是穩固起來。這也是部落也專門的制度、律令的好處,不用去探尋新的制度,按照原有制度進行管理,已經適應的眾人便能再度走上正軌。

不過同羅部的問題也很多,比如部落構成。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糧食。部落的牛羊等物資全丟棄了,這些日子,幾乎如馬賊一般劫掠為生。

負責管理倉儲的祖君彥都快將頭髮拽乾淨了。

當然,最最令所有人在意的,還是未來的同羅部,到底要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