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隋”字旗飛揚的如翱翔的雄鷹,深深地刺痛了阿史那思摩的眼睛。

阿史那思摩眼看雖然城下工事密佈,但瞭望城頭,城牆之上的守軍並沒有那麼多,勉強鬆了一口氣。

看樣子隋軍有個數千人的規模,這仗還有得打,但若是有著上萬人,自己打也不用打,儘早撤退了事。

此時阿史那思摩顧不得留力,以大將阿史那奚為先鋒,向隋軍發起了攻擊。

突厥人看似來勢洶洶,但因為來的太過突然,大量的攻城裝備都沒有攜帶,準備並不充足。

胡人攻城除了恐嚇,最常用的便是以騎射壓制城頭,趁機登城。

但城前密佈的壕溝,正好擋住騎兵攻城的道路。之前隋軍也有佈置壕溝的,多沿著城池稱環形佈置。但這次隋軍主將壞的很,與其說是壕溝,不如說是隨意挖掘,深淺不一的大坑。各處壕溝互不相連,星羅棋佈。

坑與坑之間,壕溝與壕溝之間,一些不怎麼寬廣的道路上,僅可供一兩個騎兵透過。突厥衝鋒的騎兵根本擺不開陣型。

而那些騎兵可以透過的區域,隋軍正好又佈置了大量的弓弩對準,只要突厥騎兵透過,立刻便迎來如雨般的打擊。

阿史那思摩立刻命令突厥的弓箭隊上前掩護,與隋軍對射。

突厥的弓箭隊多擅長成批次射擊,來回輪轉,打擊力驚人。而隋軍守城官兵多難以有足夠的弓弩手應對,很多城池便在突厥人的箭雨中陷落。

經過這麼多年的探索,突厥人已經很擅長使用弓箭手與騎兵協同攻城。

不過這一次不一樣。隋軍攜帶了大批弩具,裝備優勢遠大於突厥人。而且隋軍居高臨下,弓箭射程也比突厥人仰射要遠的多。

於是突厥人的弓箭手剛一出擊。城頭上的弓弩隊立刻便對準突厥人進行打擊。尤其是城頭上的數十具床弩,聲如霹靂,疾飛若電,每一支短矛,都帶去十多條生命。

阿史那奚本來是帶著騎兵靠近城牆進行一輪騎射,但面對隋軍密集的弓箭網,根本無力反擊。很多騎兵幾乎是被短矛直接連人帶馬釘死在地上。

眼看無論是騎兵還是弓箭手,都不敵隋軍,阿史那思摩急令撤退。他不是一個偏執的人,如此打仗,不過是給隋軍送人頭。

對面的隋軍果然是精銳。

不過阿史那思摩透過今日隋軍的弓弩打擊,猜測城中隋軍差不多應該有兩三千人。這些人應該是長途奔襲,不會有太多的箭矢補給。

阿史那思摩還有信心。

於是阿史那思摩開始準備按部就班的進行填壕,先把恆安城前這些壕溝填平,同時打造攻城器具。以目前的形勢,他有信心在十日之內攻破恆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