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五日,黃明遠從襄平城出發,趕往瀋陽新城,指揮對高句麗人和靺鞨人的最後一擊。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此戰之後,高句麗人不能再存在了,省得其不斷折騰事端,噁心隋軍。而靺鞨諸部地域廣大,單是覆滅是不現實的,但最強大的慄末部卻是要滅亡掉,殺猴儆雞。至於其餘諸部,也得建立朝貢關係,大隋至少要名義上完成對整個靺鞨的統屬。

黃明遠一行一路北上,很快趕到瀋陽新城。從襄平城往北,到瀋陽一百多里的距離,沿途盡是光靠的平原,居民密集,交通發達,是整個遼東最昌盛的地方。而在此之間,黃明遠又新建了樂郊(今遼寧省瀋陽市蘇家屯區)、遼陽(今遼陽市燈塔區)、候城(今遼寧省瀋陽市西南)等六七座小城,以為拱衛。

此時的瀋陽新城從去年開始規劃,今年還未開春,便已經開始施工。為修建此城,先後動用了六萬名奴隸和五萬名役夫。

新的瀋陽城地跨小遼水南北兩岸,小遼水從中間穿城而過,分內城、外城、附郭城。

其中外城為方形,附郭城為圓形,周圍三十二里(17.28公里),佔地23.76平方公里,外城和附郭城各有八座城門。建成之後,可謂是遼東第一大城。

而黃明遠準備將遼東的中心從襄平轉移到瀋陽。

當然不是黃明遠因為後世原因而鍾情於瀋陽。

其實古人的眼光並不弱於後人,若論地理位置,後世的遼陽實際上比瀋陽更好。襄平之地,東接半島,西連草原,水陸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經濟活躍,又在歷史上久為遼東之核心,算得上一塊天選之地。

瀋陽的地形優勢跟襄平差不多,所以黃明遠完全沒有理由棄早已發展成熟的襄平而選瀋陽。

實際上黃明遠將遼東首府定在瀋陽,最重要的目的便是北拓。相比較襄平,瀋陽位於北進的必經之路上,離著慄末水流域更近一些,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更適合開疆拓土。

當然還有一條不能宣之於口的原因。襄平被高句麗人經營的太久了,方方面面都有高句麗的舊痕,若想徹底清理乾淨,還不知道要多少年。而新建瀋陽城,白紙一張,黃明遠可以按照自己的構想、設計隨意的建設這座新城。同時還能從各地抽調老百姓移民,打破一些冒頭的宗族勢力。

瀋陽新城面積相當於大興城的三分之二,可見新城之龐大。而且圓形的城池,容積率更大,且更方便防禦。

黃明遠在新城的修建中,投入了大批新設計的機械,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差不多到了明年,瀋陽新城便能修建完善。

城池修建完成之後,不僅位於襄平的各級官府會搬到瀋陽城,黃明遠還準備遷十萬漢民入住瀋陽城,他要將這裡打造成一個發展全面的大都市。

而與北寧城一樣,黃明遠在瀋陽也準備建設一座規模宏大的學城,包括女校都會遷入學城。到時候這裡便將成為整個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此時瀋陽城連外郭城的輪廓還沒有修建完,但從外面看,依舊能夠感受到這種城池未來的宏偉。

黃明遠此次北上帶上了兒子維周。維周十一歲了,可以試著接觸政事。

看著佔地面積廣闊的瀋陽城,想象到一座神奇的城市將要從這裡拔地而起,黃明遠也不由得生出一番自豪。

諸臣屬對此紛紛讚歎,只有維周看著這個還在建設的城池,滿臉的憂慮。

黃明遠很快便看出兒子的變化,之前從襄平出發的時候,他看到沿途繁榮昌盛的場面,可是由衷的高興。

黃明遠便悄聲問兒子:“阿陌,你怎麼不高興了?”

黃維周看著父親,一本正經地說道:“父親修建的瀋陽城,只比洛陽城和大興城小,甚至比幽州城還大。父親修建這麼大的城池,難道是準備以後永遠留在遼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