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一稅制(下)(第1/2頁)
章節報錯
黃明遠本以為在遼東實行新的稅收制度,必定會引起軒然大波,反對者無數。黃明遠甚至已經做好了面對這些反對的準備,甚至是動用武力。
但遼東稅制改革之平靜,遠超黃明遠的想象。或許是大家在這裡都是人生地不熟的原因,沒有什麼抵制的勇氣。
也或許是新的稅制並沒有對統治階級有本質的影響,所以他們即使不滿意也捏著鼻子認了。反正對於官府的稅制改革,整個遼東幾乎沒有什麼阻撓。
對於老百姓來說,繳納多少稅並沒有太大區別,眾人最關注的還是官府下令取消徭役和人頭稅。這件事幾乎讓所有人歡呼雀躍,將黃明遠當成神明。
對於老百姓來說,服徭役太可怕了。
修仁壽宮民夫疲頓顛仆死亡萬人以上;營建東都宮苑,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車載死丁,相望於道;征伐高句麗,死者相枕,臭穢盈路······隋朝的徭役史就是一部血淚史。
現在納錢代役,老百姓就能脫離繁重的徭役,生命安全有了保證。而且很重要的一點便是解放了生產力,為手工作坊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來源。
同時官府出錢僱傭百姓,既給了老百姓一條經濟來源,也能督促管理者善待百姓。畢竟死了人官府也要賠償的。
而且若是真的役夫不足,也能刺激捕奴業的發展。畢竟需求才是開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這個國家太地大物博,阻礙了統治者向外開拓進取的積極性。若是靠著捕奴業引起殖民潮,或許對於這個國家來說,也很不錯。
當然老百姓若是沒錢,也可以去服徭役,窮是沒辦法的事情。
為了防止關鍵時候役夫不足,黃明遠還留了一個後門。便是戰時狀態,官府有權徵調所有人充當徭役,任何人不得拒絕。而實際充當的徭役天數則可以抵消本年度的徭役。超出者可累積到下一年。
這一條老百姓也不會反對,畢竟之前戰時官府也會徵調百姓幫著守城,城若是破了,對誰都沒有好下場。
眼看老百姓多是對稅收制度持支援的態度,黃明遠也放下了懸著的心。他看似波瀾不驚,其實也擔心老百姓能不能接受新的稅法。畢竟這些稅法再好,若是脫離了時代背景,也成了惡法。
幸好黃明遠趕在了一個好時候進行稅收改革,“農業稅”制度才迅速被推廣開來。若是可能的話,到了明年,遼東除了軍費,其他各項支出就不用黃明遠再個人補貼了。
稅制改革算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措施,當然也有反對的,主要是當地一些地主和一部分漢化的胡虜貴族。這些人控制了不少的土地,官府丈量土地,很大一部分損害了他們的利益。而且一部分胡虜也不願意交稅,畢竟他們在高句麗統治下自由慣了。
但這些畢竟都是少數,掀不起多大風浪。
遼東最重要的兩塊土地,皆不受影響。軍田大多不用繳稅,公田收入直接歸入公庫。因此興許的風波早就被隋軍給掃平了。
黃明遠不喜歡動武,但不會畏懼動武,很快隋軍出動,將這些反對人物誅殺乾淨,土地也充公,徹底穩定了遼東內部,清除了不和諧的聲音。
整個遼東稅制改革在穩步中推進。
官府在如火如荼的丈量田地,新的稅制推動迅速,很快在遼東各地被實行。新的稅收政策簡單、方便,備受好評,被稱之為“一稅制”。
當然稅收制度實行的情況黃明遠也不會只聽下面的人說。
翻過年後沒多久,黃明遠便帶著三子維周趕赴遼東下面的村子進行調研,獲取第一手資料。不僅僅是稅收制度改革的情況,他要看看基層官吏到底是個什麼狀態。
黃維周不懂父親為什麼親自下到農村,父親日理萬機的,這樣的小事情交給下邊的人不就好了,自有人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