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救苦救難(第1/2頁)
章節報錯
遼東倉巖城(今吉林省集安市西北六十里霸王朝村東北古城)。
這裡是國內城以西六十里的一座城池,以前是國內城的西面屏障,城中人口很多。大隋滅高句麗之後,便在鴨淥水以西新佔領的地盤設了勝捷(新城)、西安平(泊灼城)、鳳城(鳳凰城)、白山(國內城)、高顯(越喜地)、四平(扶余城)六縣,而倉巖城屬於白山縣。
因為大隋佔領這裡較晚,並沒有多少人願意往這個偏僻的地方移民。因此當地漢人很少,倉巖城中幾乎都是高句麗人。隋軍佔領這裡之後,清理了倉巖城的府庫,隳毀倉巖城的外城牆,然後便離開了。
隋軍無論是官吏還是軍隊都太少,根本顧不得此地。只得任命了一批先期投降大隋的高句麗人在此為官,維持秩序。
此時大雪封城,天寒地凍,城中百姓沒吃沒喝,只得閉著眼等死。
這日風雪小了一些,不少人想著外出能不能撿點柴火禦寒,便見國內城方向,大股軍隊拉著不知什麼東西往城池方向而來。
眾人對隋軍很是畏懼,立刻便躲藏起來。
這隋軍是從國內城來的白山軍,是往倉巖城運糧食的。因為在冬天糧車不便通行,眾人正好用了爬犁運輸。
黃明遠上輩子在東北見過狗拉爬犁,這一次正好用上。當然狗是沒有,但牛、馬、騾子的效果也不差。
各地的駐軍拉著爬犁,將糧食運往各城。
隋軍到了城中,便召集百姓,分發糧食。當眾人宣佈分糧食的時候,眾人都待了,很多人活了大半輩子了,也沒見過這種好事。之前在高句麗治下,遇到大災不都是自生自滅。
眾人皆是半信半疑,可很快大批的大米分到眾人的手上。
官府下令,每戶每人一個月十五斤大米,按糧領取。到了下個月繼續發放,直到冬天過完。
若是糧食不夠,可以參與官府的以工代賑活動,幫著官軍運糧,倒是能吃得飽。
不少老人捧著白花花的大米,哭了起來。活了一輩子,竟然看到賑災的官軍了。這十五斤大米,瞬間便讓高句麗在這片土地上維持了六百年的統治蕩然無存,也讓高句麗人的抨擊完全破滅。
一個能夠給百姓賑災的官府,能是壞的官府。
不少人都蹦著跳著嚎叫著,然後大哭了起來,發洩著內心的悲喜。這些日子,太多的人凍死在道路上,他們每天一睜眼所看到、聽到的都是絕望。
而今天,終於有了希望。
十五斤大米,要吃一個月,每人每天不到半斤大米,的確不夠吃,但有這些米,雖然還是餓肚子,但終究是能活下來。
當然也有人建議黃明遠統一賑災分粥,但為黃明遠拒絕。
分粥也是按標準派發,而且損耗高,費時費力,還容易剋扣。最重要的是一碗碗的米粥不如一袋一袋的大米讓人感到震撼。若是家裡有個六七人,那一個月能發到上百斤大米,扛著一袋大米回家,那種直擊心靈的震撼和重獲新生的感覺豈是每天去喝個粥可以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