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平壤受降(第1/2頁)
章節報錯
投降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那麼沉重。
打著白旗出來的高句麗使者出現在隋軍陣前,向隋軍遞交了降書。此時進攻王宮的周法尚部,眼看對方投降,第一反應便是對方又在詐降。
主要是高句麗在遼東戰場投降太多次了,周法尚經歷過高句麗的詐降,每一次都是以投降的名義來爭取時間。在隋軍面前,高句麗連一點可信度都沒有。
周法尚忙招來黃明離,雖然黃明遠以其為主將,但黃明離畢竟地位特殊。若是高句麗人真的投降,黃明離作為黃明遠的弟弟,必然是要主導這次受降的,三軍之中,也唯有他有資格代表黃明遠接受高元的投降。
對於周法尚的擔憂,黃明離也感同身受,他也不敢確定此事的爭位。
但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高句麗王宮堅固高大,一時之間,若是攻城,還要費些事,若是真能不戰而驅人之兵,倒是真能省不少功夫。
因此二人商量,可以接受高句麗的投降,但必須由高元親自開門投降,否則隋軍的攻擊將不會停止。
使者得到隋軍的回道,幾乎沒敢爭執,便被送回城去。
投降,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
按照禮法來說,投降儀式也是一個很繁瑣的儀式。雙方按照流程怎麼做、怎麼說都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但前提是你不是像陳叔寶那樣被人家從井裡提上來。
高元也想按照隋人的禮法來投降,倒不是他崇拜那些漢人的文化,或者是喜歡那些繁文縟節,而是他希望透過禮法使得自己不那麼狼狽。
但作為亡國之君,已經是最大的狼狽了,一切掙扎,不過是為了最後那點可憐的自尊。就這,也得碰到一個好的敵國統帥。若對方是鄧艾、韓擒虎那樣的,也能給亡國之君一點體面,但若是對方是李世民、粘罕那樣的,只剩下屈辱了。
高元想維持最後一點尊嚴,但平壤城等不起。
眾人紛紛勸高元立刻向隋軍投降,否則真等到隋軍攻破皇宮,那下場就不好說了。即使被直接殺死也有可能。
最後高元無奈地令人開啟了宮門,穿著一件麻布小衣,反綁著手,把棺材裝在車上,帶著宗室、大臣六十餘人,跪迎天軍,獻上了高句麗傳承六百年的印璽。
高元跪在地上,悲哀地說道:“下國之君高元,背恩致討,遠煩汗馬舟車之勞;請命求哀,敢廢面縛輿櫬之禮。仰祈蠲貸,俯切凌兢,誠惶誠懼,頓首頓首。”
高元一句“頓首”說話,宮門內外殘存的高句麗士兵,無不跪在地上,痛哭起來。更有一些老臣,跪在地上,悲慼地哀鳴,以至於氣絕身亡。
滿城內外也知道國王在向隋軍投降,無不面向皇宮,痛哭流涕,整個平壤城陷入一片哭聲之中。
高元也為場面所刺痛,眼淚滴答滴答地往下落。
接受高句麗投降的是黃明離。
其實怎麼對待高元,黃明離之前也沒想好。不過在出發之前,兄長曾告訴他,要保證平壤城的穩定,確保其完全處於隋軍手中,不會出現大的動盪,這是底線。
因此面對高元的投降,黃明離看著跪了一地的高句麗人,乃翻身下馬,不說一句話,徑向高元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