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其實是一個犧牲和消耗的過程,更是一個透過犧牲部分來獲取全盤勝利的一個過程。而防守反擊更是將此道理體現的極致。

趙善仁得令之後,立刻率領兩萬五千人馬下了鳳凰山。斥候報告隋軍不超過兩萬人,趙善仁帶著兩萬五千人不說佔不到便宜,但不會吃虧。

這時一場試探性的攻擊,若是隋軍實力強大,趙善仁自然便會立即返回。當然若是隋軍大營空虛,趙善仁也會毫不猶豫地將隋軍大營全部吃掉。

不過很快趙善仁遇到了第一個麻煩,此時高句麗軍隊先前為阻斷隋軍的道路,挖的那個大臺階,這次反而成了他們難以逾越的天塹。

這樣高峻的臺階,攀上不容易,可下來也難。

之前溫達認為隋軍實力強大,他們必須死守,即使打到最後真的出擊,隋軍怕是也將這些臺階填平了,因此根本沒考慮過這種情況。

幸好隋軍在二十多里之外,似乎隔著這裡還很遠。

趙善仁只得命人在此用沙袋堆了一條下山的路。若是攻擊不順,回城之後還得拆了。

沿途路過隋軍第一個大營,雖然裡面空蕩蕩的,但外圍的柵欄、壕溝、拒馬一個部落,嚴嚴整整,讓趙善仁一陣沉默。

隋軍太強了,壓得他們都有些喘不過氣來。

一路跋涉,趙善仁帶著軍隊終於來到隋軍大營前,其部列陣以對,然後向隋軍發起攻擊。

此時隋軍主帥張文遠早就透過斥候獲悉了高句麗人的動作。高句麗斥候嚴密監視隋營,隋軍斥候也嚴密監視鳳凰城和烏骨城。

這兩日雖然大規模的戰鬥沒有進行,但雙方斥候之間的小規模接觸戰不知道進行了多少。

張文遠眼看高句麗軍隊下山反攻,心中大喜。

高句麗斥候探察的不錯,他營中的確只有萬人左右,但他手上可不只是萬人的部隊。為了引誘高句麗人上鉤,張文遠早將剩下的軍隊後撤了二十里,埋伏到兩側的山嶺之上。這山嶺密佈,雖然阻礙了隋軍的進攻,但也是隋軍最好的隱蔽屏障。

眼看高句麗軍隊前來,為了繼續矇蔽對方,張文遠乃命令駐守大營的大將高元備,依託嚴密的工事、壕溝,堅守不出。而張文遠則率領麾下主力,從後方隱藏地,悄悄靠近雙方的戰場。

趙善仁來的也是匆忙,所以準備並不充足,甚至一些攜帶不方便的攻堅武器也沒有攜帶。

其實這一次溫達有些失了方寸,所以往日的謹慎今日都不見了。

趙善仁到了隋軍陣前,隋軍並不列陣出戰。

趙善仁命前軍向隋軍大營攻去。只見高句麗軍隊前來,居高臨下的隋軍立刻萬箭齊發,射向對方。

高元備又在營內側設定了數十架投石機,藉著營盤地勢高的優勢,不斷地向對方投擲。

趙善仁根本沒準備攻堅的武器,而隋軍大營卻堅固的像一個龜殼一般。雖然高句麗軍隊來勢洶洶,又拼命用人命來填,卻沒有用。

任憑高句麗軍隊如何攻擊,隋軍大營卻是堅如磐石。

趙善仁沒有辦法,強攻之下,雙方鏖戰了整整兩個多時辰,其部傷亡慘重,眼看申時過半,天色不早,趙善仁遂下令全軍撤退,不再和隋軍繼續糾纏。

此時離著大營北面不過十多里的距離,張文遠幾乎可以看到大營上空瀰漫的煙火。四面都是喊殺聲,隋軍的大營彷彿一處洪流中的孤島,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