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左武衛諸將,也追敘二徵高句麗的前功。有黃明遠在,誰也不會吞了這份功勞,也吞不了。

蔡知運進正二品左光祿大夫,加封樂成侯;

黃明離進從二品右光祿大夫;

高元備進正三品金紫光祿大夫;

周仲安遷河內郡太守;

席玭、斛律進周分授左武衛虎賁郎將,進從三品銀青光祿大夫;

······

蔡知運成為繼鄭言慶、黃明禎之後第三位封爵的人,若非黃明遠要用蔡知運控制左武衛,蔡知運即使做一衛大將軍也是可以的。

而蔡知運和黃明離繼續擔任左武衛將軍,保證了左武衛的絕對權利不會旁落。

經過黃明遠這麼多年的經營,左武衛幾乎成了他的私軍。而以此為種子,無數的人因此立功受賞,走出左武衛,並將黃明遠的影響傳播於四面八方。

根深葉茂,盤根錯節,便是如此。

······

受封之後,楊廣回到東都,暫時安穩些下來。

黃明遠也不與裴蘊、虞世基等人攪和在一起,便開始了移民之事。主要便是針對東都周圍、大河兩岸近二十萬流民和叛匪,將其遷移到遼東。

近二十萬的老百姓,光是物資消耗就海了去了。黃明遠命令黃明離將張金稱等人的部下流民近十萬人送往遼東,期間差不多用了一個月,便用去了五萬石糧食,這還是主要靠這水運。而口糧和冬小麥的種糧,更是消耗無數。若不是有林邑的糧食支撐,黃明遠根本消耗不起。

今日送這二十萬人,道路更遠,消耗也更大。

楊廣只給了十萬石糧食,肯定不夠。畢竟除了口糧,還得撐過一冬天,到了明年四五月份才能收穫夏糧。

黃明遠東拼西湊,湊了三十萬石糧草。又命周法尚從東萊出發,率水師沿黃河逆流而上,將一眾人送往遼東。

三十萬石糧草也不夠,只能靠吃老本過日子。

這些百姓也知道附逆之罪,罪在不赦,一開始周法尚等人運送他們前往遼東之時,一個個以為是去送死,異常牴觸,更是躁動不安。後來黃明遠親自來到各處工地,向眾人解釋,保證絕不會妄害一人的性命。

眾人或多或少都知道黃明遠,不少人更是把黃明遠當做活菩薩。更有人低低地說著黃明遠之前救災、抗洪的故事,這是他們的守護神。

黃明遠用自己的名聲壓下了這場可能出現的動亂。

眾人登上船隻,一路往東,然後漂洋過海,來到遼東。此時遼東已經到了冬天,一眾人更是頗為不適應,幸好黃明禎組織軍隊、土著、嚮導為這些移民服務,又分發糧食、口糧,甚至是農具、耕牛。中國老百姓淳樸,適應性也強,眾人渡過了這個難捱的冬天,很快便在肥沃的黑土地上開始了耕耘。

遼東本來沒有多少漢人,農業也早就停滯。黃明遠一口氣帶來了三十萬移民,其中大多數都是農民、工匠、役夫、小手工業者,這些人的到來,立刻便使得遼東煥發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