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到達黎陽倉之後,乃召黃明遠、樊子蓋、衛文升等人前往天子行在。

黃明遠聞詢之後,不敢有絲毫地耽擱,便往黎陽而去。此時的楊廣,在經歷了楊玄感叛亂之後,敏感而又多疑,此時不回東都,擺明了有別的心思,黃明遠可不敢因為一些小節而讓楊廣厭惡。

站的越高,越要謙卑。

黃明遠自己要謙卑,也沒人蓋得了他的風頭。黃明遠到達黎陽城之後,楊廣為了表示對黃明遠的尊重,便命皇太孫楊佶代他親自前往城門口迎接。

楊佶今年十三歲,在農家都算成人了,在皇家更沒人把他當做孩子。楊佶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格也越發的像其父楊昭一樣寬仁有禮,恭肅順善。不同於對楊昭的苛刻,楊廣對待楊佶卻是疼愛有加,幾乎到了溺愛的程度。

楊佶見到黃明遠,便躬身行禮。

黃明遠連忙將其扶起。楊佶卻是堅持行禮道:“叔父於國有功,當得起楊佶一拜。”

黃明遠也是被感動的莫名,雖然黃明遠一直認為楊佶的性格有些軟弱,雖然學得了父親外表的仁慈,卻沒有學得父親內心的剛強,未必能撐得起這將要到來的亂世。但這次楊佶的一拜,卻是讓黃明遠有種“吾家有子初長成”的歡愉。

黃明遠也見到了許久不見的次子維烈。黃明遠返回中原之後,便將次子交給了楊廣,名為託付,實為質子。

不過維烈身份特殊,是清河公主的駙馬,與楊佶關係雖不如維揚,但也友善。

才十歲的少年,雖然現在人看來已經算半個成人了,黃明遠卻是仍覺得兒子還是小學年紀的少年。因此黃明遠上前一把抱起兒子,才幾個月不見,次子長高了許多,也壯實了許多。黃明遠將兒子抱上馬,與兒子同乘一騎。

坐在父親懷裡的維烈有些羞澀,但卻面露紅光。維烈性子剛強堅毅,志向慷慨昂揚。但因為年少,較之兄弟姐妹,反而有些沉默。這一次坐在父親的懷裡,雖然不如弟弟妹妹那麼激動,但心中卻是快活的很。

此時在前面御駕中的楊佶不時地透過窗子回頭張望。

雖然他身份高貴,但是對維揚、維烈兄弟卻是羨慕的緊,對他來說,父親只是記憶裡的一個符號,早就模糊不清,他多想也能像維烈一樣依偎在父親的懷裡。

看著黃明遠的臉龐,記憶中父親的臉與黃明遠的臉也漸漸重合了。

入了行宮,因為黃明遠的身份,黃明遠照例獲得了單獨面聖的機會。

見到黃明遠,楊廣頗為興奮,還沒等黃明遠拜下去,便上前扶起黃明遠。或許是最近受了很多的窩囊氣沒法發洩,楊廣拉著黃明遠的手竟然有些熱淚盈眶。

“若無明遠,朕幾不能回到中原。”

黃明遠大驚,這話也太重了。自古對天子施恩德者,有幾個好下場的。

黃明遠趕緊說道:“聖人言重了,一切皆是聖人洪福齊天,庇佑明遠,才能使明遠馬到功成。”

楊廣更是大喜,言語中都比平日裡多了幾分笑容。這是自己一手培養的國之棟樑,漢武帝有霍去病,朕有黃明遠。

楊廣拉著黃明遠的手坐下,便讓黃明遠講起了關於平叛的事情。對於平叛的具體事情,雖然黃明遠上報的已經較為詳細,但楊廣還是關心的很。

黃明遠從黎陽之戰,講到破陵之戰、荊山之戰、董杜原之戰······直到楊玄感身死熊耳山。故事跌宕起伏,楊廣聽到也是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