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與此同時,叛軍的另一路主力楊玄挺所部也打敗了裴弘策。

裴弘策出身聞喜裴氏,其父裴通官拜上柱國懷義公。裴弘策有個現在看起來一般但幾年後卻貴重無比的身份,他和李淵是連襟,老婆便是神武郡公竇毅的女兒。

裴弘策比裴矩矮了一輩,平日與黃明遠倒也熟識。

裴弘策本人倒是有些能力,但他也跟達奚善意一樣,多年來都是擔任文官,並沒有經歷過戰陣。因此貿然領兵,實乃不擅長之事。

裴弘策之子名裴行方,今年只有十六歲,但是為人多智,頗有見識,他見父親對於領兵之事很高興,便勸父親道:“今叛軍來勢洶洶,勢不可擋,唯有堅守城池,以挫其銳氣。父親今所率數千將士,本就是臨時組建的部隊,戰鬥力不強,父親對其更是不熟悉。一旦與敵野戰,勢難取勝。父親此去,無異於狼入虎口。

再則父親本就非武將,戰陣之事於父親無關。況我裴家門楣顯赫,父親實無需如此冒險。

父親此戰若是得勝,不過些許提拔,根本不值一提;但若是兵敗,勢必危及父親的聲名。至於落入叛軍之手,其後果更是難以想象。

不若父親辭去此任,留在洛陽,蟄機待伏,到時候無論楊玄感此叛是否得勝,都不會禍及父親,方為保身之道。”

裴弘策聽到兒子的話,卻是勃然大怒道:“大人之事,汝等小孩子如何插嘴?”卻是直接將兒子趕了出去。

等到裴弘策率軍出城,家中諸人皆雲裴弘策此次必能旗開得勝,大勝而還。唯有裴行方卻是滿面愁容,無奈地說道:“父親此去,唯望能全身而還。”

幸好裴弘策不知道兒子說得喪氣話,否則得抽死裴行方。他出了洛陽城,一路向東,帶著八千軍隊來到白司馬坂,正好遇到楊玄挺。

不出裴行方所料,裴弘策雖擁兵八千,但他卻對這些部隊並不熟悉。數千人也並未磨合便開赴戰場,雖然看起來還有些氣勢,但實際上在行軍途中便問題百出。

同樣楊玄挺所部主力是黎陽倉守軍,充當核心的則是楊家的私兵,雖然人少,但都是跟著楊素南征北戰的精銳,戰鬥素養強悍。

雙方在白司馬坂猝然接戰,立刻便指揮軍隊投入戰場。

到了此時便顯示出雙方軍隊的戰力,裴弘策所部兵力雖然是對方的三倍,但根本不敵。楊玄挺帶領核心部隊,不斷衝擊裴弘策的軍陣。裴弘策雖然兵多,但根本不能敵。

裴弘策幸運的是軍中沒有楊涉那樣的叛逆,因此沒有如達奚善意一般直接全軍崩潰。但他的好運也僅僅到此。

雙方激戰不到半個時辰,裴弘策所部的陣線便開始鬆動。本就戰鬥意志薄弱的隋軍紛紛潰散四逃。

裴弘策盡力約束其部,但是中軍早被亂軍衝散。他本人也對軍隊失去了控制,只得跟隨亂軍向南。

沒了裴弘策的指揮,其餘部隊也開始崩潰,眾人一路向南逃去,慌不擇路。至於吃飯的兵器,早就扔的四散。

叛軍中有將領勸楊玄挺趕緊追擊裴弘策所部,但楊玄挺很清楚,裴弘策根本不敢逃,哪怕他現在走了也得返回。此時隋軍丟棄的裝備正好為叛軍所用,楊玄挺因此命部下打掃戰場,收繳兵器。

果如楊玄挺槊料,裴弘策所部潰逃了三四里,裴弘策盡力約束其部,勉強由將諸軍聚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