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二徵高句麗(第1/2頁)
章節報錯
此事過了沒多久,二兒子黃維烈從河內沒有返回鄒山,竟然直接來了幽州,而隨同他前來的還有自己的師弟徐哲。
徐哲,字翁知,開皇七年人,南朝大家徐陵的重孫,徐陵有“天上石麒麟”的美譽,就是裡梅長蘇的原型。
徐哲之父徐法言,是南陳太子洗馬,入隋後為蜀郡工曹參軍事。
徐哲自幼年起便跟隨張衡為弟子,常侍張衡多年,一直未曾出仕,也因此多傳其學。張衡被楊廣處死,黃明遠本來還擔心徐哲會不會因此受到牽連,沒想到這次徐哲便前來投奔他了。
雖然黃明遠跟徐哲接觸不多,但自己這個師弟的本事,黃明遠卻很清楚。往常張衡也素來以徐哲而傲,自言“平生所學,獨傳黃明遠與徐哲,有此二人為徒,足矣。”
黃明遠此時,譽滿天下;徐哲此時,籍籍無名。但在張衡眼中,徐哲能與黃明遠相媲美,可見一般。
徐哲見到黃明遠,對黃明遠說道:“師兄,老師臨終前曾讓我告訴你‘聖人已非昔日之聖人,他就是沒看清這一條,才落到今日的地步。而師兄你才高,又名震天下,欲圖師兄者不知凡幾,師兄切不可心存婦人之仁,若有良機,當斷則斷。’”
黃明遠聽了張衡的話,臉色變了數變,但最終沒有說什麼。不管這話是老師長久受貶黜而對楊廣產生了怨恨,還是他也不看好現在的大隋局勢,但都不得不說明,現在天下的人心亂了,楊廣已經失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心。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而其亡者,其自內者。或許張衡就是楊廣覆亡的這個內吧!
張衡死後,徐哲也沒地方可去,此來幽州,自是願在黃明遠這裡出仕。
徐哲多謀,又長於策劃,因此黃明遠便讓徐哲跟在自己身邊做參謀。徐哲倒是不在乎官職,反而樂得做這種入幕之賓,為黃明遠進行佐助。
很快,張衡的事也便過去了,現在朝廷的目光都放在二次征討高句麗之上,如何有心思管一個被貶官吏的生死。若不是因為張衡與黃明遠的關係,張衡死了八次也沒人關心。
黃明遠也很快便將注意力全部放在東征高句麗之事,他和陳遠翻閱了關於高句麗的各種檔案,詳細瞭解上一次征討高句麗的情況,制定了二次征討高句麗的計劃。
黃明遠可不會像楊廣那樣,一拍腦袋就決定了大事,只是把準備重點放在人員與物資上,而忽略了對敵情的瞭解。
連對方的各處守將姓甚名甚都不知道,跟個睜眼瞎一樣,這仗怎麼打。
因此剛來到幽州之後,黃明遠就向高句麗派出了大量的情報人員。配合北地詳細打探高句麗的情報。
為這次出征,黃明遠十多年之前便往高句麗派遣了大量的北斗人員,各種地圖、水文、山川、人員的調查一直沒有停止過,這才是黃明遠二徵高句麗的底氣。
否則跟楊廣一樣,準備都不充分便盲目動兵,又憑什麼得勝。
高句麗可不簡單,跟中原王朝打了七十年,熬了楊堅、楊廣、李世民、李治四位帝王,前後打了十幾場戰爭,可謂是打不死的小強。
可惜高句麗運氣不好,碰上了中原王朝最強大的隋唐,若是處在宋末、明末時期,就是入主中原也未必不可能。
此次黃明遠出征高句麗,敵人不僅是高句麗軍,還有內亂的大隋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