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於是一切準備完畢,到了三月初,楊廣御駕開始前往遼西。

各路人馬紛紛往遼西趕,人馬相繼不絕於道,預計在平壤城總彙集,名義上的軍隊總計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號稱二百萬,運送軍需的人加倍。

這一百多萬大軍,楊廣共分三路出擊,楊廣本人為最高統帥。每軍設大將、亞將各一人;騎兵四十隊,每隊一百人,十隊為一團;步兵八十隊,分為四團,每團各有偏將一名;每團的鎧甲、纓拂、旗幡顏色各異;設受降使者一名,負責奉授詔書,慰勞巡撫之職,不受大將節制;其它的輜重、散兵等也分為四團,由步兵挾路護送;軍隊的前進、停止或設營,都有一定的次序禮法。

第一軍出發,以後每日發一軍,前後相距四十里,一營接一營前進,經過四十天才出發完畢。各軍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九百六十里。

除了上百萬大軍,此次東征還帶有大批的官吏、僧侶、妃嬪、內侍,天子御營共有十二衛、三臺、九省、九寺,分別隸屬內、外、前、後、左、右六軍,依次最後出發,又連綿八十里。

陸路三路大軍,除了楊廣親自指揮的中路軍,還有左、右兩路軍。而左、右兩路軍再分十二路,分以二十四路軍將統帥,每路軍馬各有各自的軍事目的,加上大量的輔兵及運糧部隊分走二十四條進兵路線。

其中左十二軍出鏤方、長岑、溟海、蓋馬、建安、南蘇、遼東、玄菟、扶余、朝鮮、沃沮、樂浪等道;右十二軍出粘蟬、含資、渾彌、臨屯、候城、提奚、蹋頓、肅慎、碣石、東、帶方、襄平等道。

另外還有來護兒率領水軍從東萊郡出發,從海上進攻,突襲平壤。

楊廣自己攜帶大量無用之人,也允許將領攜帶家眷。楊廣甚至對宇文述說道:“禮,七十者行役以婦人從,公宜以家累自隨。古稱婦人不入軍,謂臨戰時耳。至於營壘之間,無所傷也。項籍虞姬,即其故事”。宇文述遂攜帶家眷出征。

訊息傳到鄒山,黃明遠不由得哀嘆道:“天子這是要去高句麗打仗,還是要去旅遊啊?”對於這一仗,黃明遠充滿了絕望。往昔自己統軍,務求精兵簡政,減少後勤補給,可這一次,別說打仗,光是沿途補給也能將隋軍活活耗死。而且數十道大軍分散攻擊,大大攤薄了每一路的兵力,容易被對方找到可乘之機。

黃明遠無奈,決定親自寫信給楊廣,請求楊廣慎重佈置東征之事,但陸貞卻並不希望黃明遠如此。

在陸貞看來,黃明遠既然已經回鄉守孝,就應該不再過問朝中之事,更何況是東征之事。一旦天子對此心生嫌隙,則眾口鑠金,不得不防。

黃明遠也知道如此,可總不能讓他看著東征大軍白白覆沒。

最後黃明遠說道:“天子可以不聽我的,但我總要完成自己身為宰輔的職責。”因此黃明遠連夜寫信,讓人快馬送到楊廣軍中。

至於楊廣聽與不聽,只有天知道。

楊廣自是不知道黃明遠的擔憂,反而為此沾沾自喜。這一次出征高句麗,楊廣親自統軍,這感覺就是不一樣,氣派十足啊。

天子鑾駕一路北上,不像是統兵打仗,反倒是郊遊一般,在桑乾水的南面祭祀土地,在臨朔宮南祭祀上天,在薊城北祭祀馬祖。反正一切的流程,楊廣還像是出巡一般。

五月中旬,經過一路的跋涉,隋軍終於到達了雙方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