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放虎歸山(第1/2頁)
章節報錯
就在這個當口,對面的高句麗人竟然派人來乞降,而來人正是高句麗人主帥乙支文德。
乙支文德進入隋軍之中,四處觀察隋軍的情況。他今日親自前來隋軍營中,除了要表達誠意,也是為了觀察隋軍的虛實。
宇文述讓人將乙支文德迎入帳中,他高居首位,正襟危坐。左面是軍中實際統帥於仲文,右面是擔任慰撫使的尚書右丞劉士龍。
乙支文德進入帳中,倒頭便拜。
“小國將領乙支文德拜見上國天使。”
宇文述讓乙支文德起身,然後故作憤怒地說道:“乙支文德,為什麼遼東郡公(隋文帝楊堅於590年封的高元的爵位)不親自前來?”
乙支文德趕緊說道:“上國天使明鑑,天軍降臨高句麗,我家大王本應該躬身前迎,但身有微恙,不能前來,因此只得命文德來拜見諸位天使。”
乙支文德一副低三下四的樣子,渾是一個小國使臣的模樣,至於現在與大隋的戰爭,彷彿沒有發生一樣。
宇文述又問道:“既然爾等要迎接天軍,為何卻一再使兵馬阻攔,難道這就是爾等所謂的拜見。”
乙支文德趕緊辯白道:“上國天使明鑑,這全是大將軍姜以式自作主張,我家大王全不知情。”
“好個全不知情,那我且問你,天子詔遼東郡公前往洛陽朝覲,為何遼東郡公不遵臣禮,屢屢推辭?”
乙支文德又說道:“不是我家大王不願意去,只是大將軍姜以式把持朝政,我軍大王做不得主。”
反正不管怎麼說,乙支文德都把責任都推到了姜以式的身上。
其實高句麗中也有抵抗派和非抵抗派,姜以式和乙支文德就是其中的代表。乙支文德很清楚大隋實力的強大,非高句麗所能比擬,因此一直希望高句麗能夠和大隋交好,集中力量先攻取百濟、新羅兩國,然後再圖謀中原。
而姜以式和淵太祚則代表了高句麗北方勢力集團的利益,主張向西、向北擴張,因而與大隋產生矛盾。
乙支文德態度很好,宇文述等人也很滿意。最後雙方商定,高句麗人將停止抵抗,高元本人也將前往遼東城朝覲天子。而隋軍暫時停止對高句麗的進攻。
議和事必,乙支文德便要準備離開。
於仲文認為高句麗人的求和未必可信,畢竟他們在遼東城已經上演了無數次這樣的花招。為了確保高句麗人是真的投降,可以先暫時將乙支文德羈押在隋軍營中。
乙支文德是高句麗人主帥,一旦其被隋軍羈押,高句麗人的軍心勢必動盪。到時不管他是真降假降,對隋軍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
但慰撫使劉士龍卻堅決反對此事。
劉士龍說道:“乙支文德身為高句麗人的統帥,親自前往我軍來降,本就是誠意滿滿之事。我天朝大國,反而做出扣押使節的事情,說出去讓別人怎麼看。且今高句麗人來降,不管是真是假,一旦我們抓了乙支文德,便是理屈在前,勢必會讓高句麗人懷疑我們的誠意,不敢投降。為了抓一乙支文德而失一國之心,此乃愚不可及也。”
劉士龍作為慰撫使,在遼東城下代表著楊廣,早就信心膨脹了。因此雖然於仲文是大軍事實上的主帥,但他也毫不客氣。
而且最關鍵的是,在劉士龍看來,一旦抓了乙支文德,雙方再戰。到最後即使勝了也跟他沒什麼關係。
但若是就此讓高句麗來降,他作為天國上使,功勞自然都在他的身上。
劉士龍如此說法,倒也讓於仲文覺得有些道理。而且劉士龍代表了天子的意見,於仲文萬萬不希望因為此事引得天子不滿。書倉網
因此於仲文便同意放了乙支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