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份,高句麗使者來朝,沒兩日,楊廣便突然下令,征討高句麗。

此時黃明遠還沒有返回長安,聞聽此詢,大吃一驚。大隋衰敗的直接原因便是三次征討高句麗,最終使得龐大的隋帝國轟然倒塌。這一次徵高句麗更是比歷史上提前了近一年,其結果難以預料。

黃明遠心亂如麻,之前還沒有要征討高句麗的徵兆,怎麼楊廣突然就起意了。

黃明遠不明白事情原由,所以沒有直接前往皇宮進諫,而是來到了老丈人裴矩這裡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

黃明遠匆匆趕到裴府,老丈人難得沒在天子身前伺候。

裴矩今年六十三了,還東南西北的跑,身子骨也是強勁。見到黃明遠前來,他趕緊將其引入書房。

“泰山大人,天子緣何要東征高句麗。”

裴矩不在意地說道:“高句麗有不臣之心,故天子討之,有何不可?”

裴矩的理由很直接,也很充分,黃明遠甚至無法反駁。

實際上高句麗一直是大隋王朝的一個心病,征討高句麗之事還真不是楊廣心血來潮的事情。

高句麗,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其人民主要是濊貊、扶余人和漢人,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

高句麗本來是我國東北一小國,曹魏時襲擊遼東西部,被曹魏大將毋丘儉擊敗,國都也被毋丘儉摧毀,而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朝鮮半島北部)。

永嘉之亂後,高句麗趁中原混亂的機會,不斷竊取遼東之地,到長壽王時代,高句麗版圖達到巔峰,東臨日本海,南至牙山灣、竹嶺,西至遼河,東北盡有挹婁之地。

南北朝亂世之時,大家互相攻伐,也顧不得東北之地。然隋朝統一天下之後,東北面的高句麗就成了肘腋之患,如鯁在喉。

從地形上來說,高句麗居高臨下,俯瞰遼西。而從遼西往南,過了燕山,便是千里平原。對於大隋來說,高句麗從戰略上威脅了大隋的河北地區。東北方向一個強大的國家是不符合大隋的安全戰略的(這一點歷史上從未改變)。

不過因為大隋的主要敵人是突厥,所以一直對高句麗採取守勢。

開皇十七年(597年),高句麗平陽王聯合靺鞨先發制人攻遼西軍事駐地,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次年,隋文帝楊堅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大軍三十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漢王楊諒率陸路隋軍出臨渝關。時逢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軍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水路隋軍由周羅喉率領,自東萊(今山東省掖縣)出海,直趨高句麗國都平壤城,其部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九月二十一日,水陸兩路被迫退還。隋軍傷亡達十之八九,此戰被迫撤退。而高句麗也損失慘重,嬰陽王高元懾於隋軍威,亦遣使謝罪,被迫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請為臣屬。

楊堅也只得罷兵,待之如初。

大隋滅突厥之後,整個北方的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此時的高句麗失去了與大隋的緩衝突厥,因此戰戰兢兢,唯恐大隋對其動手。

去年啟民可汗病重,正值楊廣北巡汾陽宮,便前往北方探望。墨雪文學網

楊廣到了啟民可汗營帳的時候,恰好高麗使者也在啟民可汗的帳裡,啟民可汗不敢隱瞞,就讓他覲見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