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節遇襲的訊息很快便傳到了洛陽,朝野眾人聞之,滿朝譁然。實際上現在大隋雖然危機重重,但拜隋軍屢戰屢敗之賜,滿朝上下皆自傲於大隋的強大,沒人覺得敢有國家挑釁大隋。

而伊吾殺使事件,如同當面對楊廣辱罵,並狠狠地在楊廣臉上打了一巴掌,楊廣這種心高氣傲的人如何受得了。

出兵!

出兵!

楊廣這裡從沒有隔夜仇,他一定要滅了伊吾國。

實際上相較於大隋,伊吾不過是大象與螞蟻的區別。大隋出兵容易,滅伊吾國也並不難,難得是從長安到西域這萬里征途的消耗。

從長安往西,直到伊吾,是整整四千多里的路程,沿途還要經過大河、山川、沙漠、戈壁的阻隔。以一支一萬人的軍隊為例,從長安城出發到達伊吾差不多要兩個月。而這兩個月消耗的糧食海了去了,從長安到伊吾,每運送一石糧草,至少一多半會消耗在路上。而要滿足一支萬人軍隊至少一個月的糧食供給,朝廷要派出五萬民夫為他們運輸糧食。

這種消耗,大隋不是支撐不起,但為了一個小小的伊吾國,不值得。況且穿越山海阻隔的遠征,誰能保證一戰得勝。

試想一下,一支孤軍,跨越四千裡出擊敵國,環境惡劣,輜重不足,沿途幾乎沒有補給。若一旦不克,怕是會被對方直接困死在城下。

雖然眾人嘴上對伊吾國罵的痛快,但實際上沒人敢勸楊廣出擊,也沒人願意帶兵出擊伊吾,哪怕眾人都知道楊廣的心思。

眼看眾人裝死,楊廣勃然大怒,滿朝文武,竟無人可替自己分憂。

最後還是黃明遠從長安上書楊廣,請求朝廷發兵擊伊吾國,並自陳方略。

黃明遠在信中向楊廣陳述了隋軍發兵伊吾的利弊,認為雖然大軍出擊伊吾奇險,但也能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一旦隋軍攻克伊吾,大隋便在西域有了穩定的落腳點,到時候無論是進入天山以北還是進入天山以南,都有了穩固的前進基地,其利益比投入產出大的多。

換句話說,在西域所能給大隋帶來的利益面前,這些投入微不足道,哪怕遠征大軍全軍覆沒,朝廷仍可以繼續組織部隊出擊,知道攻克伊吾。

因為值得。

黃明遠用兵素來追求穩妥,但到了用險的時候,他絕對不會束手束腳。

黃明遠還建議,此次若攻下伊吾國,便可在此地建設新城,並留下軍隊屯戍。大軍以此地為出擊點,不斷向西、向北蠶食西域之土,最終達到兩漢時西域都護的權利與威勢。

為了勿使府兵顧念家鄉,黃明遠提出可在關中、三河之地,招募健兒,參與長征。並建議從征戍者及客戶中召募願作長征健兒的人,除一般待遇外,長年免賦;其家口若願往,則給田宅,家用糧和春冬衣由官府供應。

到時以長征健兒戍守西域,增加漢人人口,屯田積糧,以求達到自給自足,想來用不了多久,漢家旗幟便能佈滿天山內外。

楊廣見到黃明遠的奏疏大喜,對於其提出的長征健兒的意見也很是同意。若是單純徵調府兵,的確很難使這些有家有室的人堅守當地,而純以募兵,則解決了這個難題。

楊廣立刻下令,在關中、三河等地軍中和良家子中招募一萬五千士兵,以為西征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