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熲走了,走的波瀾不驚,又走的心如刀割。屬於高熲的時代已經落幕了,屬於當年那個開皇盛世的時代也已經落幕了。

黃明遠早讓人在九原妥善安置高熲,不使其有衣食之憂。

高熲走後次日,天子下詔,罷尚書右僕射蘇威職務,廢為庶民;罷內史令蕭琮職務、爵位,廢為庶民。

蘇威是因為之前進諫之事被廢黜,而蕭琮則是因為與賀若弼交好。

原先,梁公蕭琮因為皇后蕭氏的緣故,很為楊廣親近推重,是爵位改制之後僅有的五個公爵之一。蕭琮宗族中的涉及服喪緦麻三月的人,都按才能提拔任用了,蕭琮的幾個兄弟,都在朝廷作官,蕭家勢力在朝中雄厚。蕭琮性情恬淡儒雅,不把職務放在心上,雖然客居他鄉,但對北方的豪強貴族,都沒有看得上的。他與賀若弼有交情,賀若弼被殺,又有童謠說:“蕭蕭亦復起。”這一次楊廣處死賀若弼,查到他與賀若弼的關係,又想到之前流傳“西梁將要興盛”的說法,因此對蕭琮滿是猜忌,直接廢為庶民。

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這就是楊廣。

四個宰相,又折一個。

八月初二,楊廣下旨遷黃明遠為內史令,仍領左武衛大將軍,為首相;遷民部尚書楊文思為納言,增補為宰相。

遷鴻臚卿楚公楊玄感為禮部尚書;遷段文振為兵部尚書;遷西南道大使長孫熾為民部尚書;遷將作大匠宇文愷為工部尚書;遷崔弘升為右御衛大將軍。

又令蕭琮的弟弟蕭珣之子蕭鉅繼承蕭琮的爵位,為梁公。

諸相之中,黃明遠越過牛弘、裴矩,竟然神奇地成為了大隋首相,而內史侍郎虞世基更成了黃明遠的直接手下。

黃明遠倒也不以為意,本來就不想再待在洛陽了,即使有這麼一個首相的任命,對於志不在此的黃明遠來說,又有何意義。

八月初,楊廣準備離開榆林,前往定北城。

這時太常卿元壽向楊廣建議道:“漢武帝出關,旌旗連綿千里,極其壯觀。現在大軍十餘萬人北巡,卻集聚在一起,毫無氣勢,不如將御營的軍隊分為二十四軍,每天派遣一軍出發,相距三十里,旗幟相望,鉦鼓相聞,首尾相連,千里不絕。如此場面,氣勢恢宏,更能體現出天子北巡的威嚴。”

楊廣大喜,眾人也紛紛贊同。

若是旁事,黃明遠自不會掃了楊廣的幸,但行軍之事,關係到數萬人的生死,不可不慎。

黃明遠於是反對道:“如此必不可行。我軍兵亙千里,沿途有山川隔阻,一旦遇到不測,隊伍就會四分五裂。到時中樞有事,則首尾不能相顧,況且出塞道路險阻漫長,難以相救。雖然有漢武帝出關兵連千里的故事,但如此佈置,實乃取敗之道也。”

黃明遠乃大隋軍神,說的話本就夠分量。且這幾年黃明遠身為宰相,地位崇高,早養得一股貴氣,且兼具殺伐之威,因此元壽雖乃老臣,又聲譽頗隆,但此時也不敢和黃明遠直接爭辯。

楊廣聽了有些不高興,乃問道:“明遠有何意見?”

黃明遠乃說道:“我軍兵多,當將軍佇列成方陣,四面向外防禦,六宮及百官家屬並在其內;倘若發生變故,就命令受敵的方面抵抗,並從陣內派奇兵,衝出陣外奮力攻擊,以車子作壁壘,再設曲形鉤陣,必可破敵。此與據城,理亦何異!到時若戰而捷,抽騎追奔;萬一不捷,亦可屯營自守,臣謂此萬全之策也。”

“好!”

楊廣聽了,也不得不贊同黃明遠思慮周全,佈置妥當。

黃明遠又舉薦老將慕容三藏和周法尚分領驍果軍左右統領,為大軍側翼。於是數萬大軍,順利出了陰山。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