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也無風雨也無晴(第1/2頁)
章節報錯
學無先後,達者為師,而且王通比黃明遠還小兩歲,這一聲“先生”還是叫得的。
實際上黃明遠剛才的指點江山已經使得王通等三個年輕人早就看呆了。
黃明遠不過寥寥數語,便解決了儒家急需解決的一個難題,真是令人瞠目。
相對於後世那些老夫子,王通真是一個善於學習,善於改變的好孩子。歷史上其所論雖然在大的框架上不出孔子思想的範圍,但在思想內容上確有不少新的見解,特別是注意了歷史變遷給社會各方面帶來的變化。說真的,王通的思想實際上要比之後宋朝的程朱理學更具有發展性和創新性,雖然其體系建設並不如程朱理學來的完備。
也就是面對王通,黃明遠才能說這麼多,還引得對方信服。若是換了程頤、程顥、朱熹,不等黃明遠說完,對方直接能噴黃明遠一臉。
異端,該死!
不過也正是王通這種極具變通的思想,導致其在儒家的地位不高。
隋唐時期是政治、經濟的大變革時期,也是儒家學說從傳統向革新轉變的時期。既然在此之後,出現了韓愈、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等諸多聖人,那黃明遠也可以推出一個符合自己要求的聖人。而王通實際上是較為合適的一人。
這時王通躬身問道:“不知先生是何名諱,可否告知於通?”
黃明遠乃笑道:“我叫黃明遠,是個武夫。”
傅奕、王通等人大驚,黃明遠的名號原本在世家子那裡並不好,為清流貴族所鄙夷。不過今日一見,才知其學識之淵博。
不過黃明遠一介武夫,都有如此見識,竟讓王通本來要說的拜師之言,無法述之於口。
“見過魯國公!”
黃明遠笑道:“我等今日萍水相逢,只談文化,不說官職。”
黃明遠雖然是個武夫,但奈何肚裡有貨,早就把眾人折服,因此並不影響眾人對黃明遠的敬重。
原本素來桀驁的王通這時也恭恭敬敬地向黃明遠問詢道:“先生可有何以教我?”
黃明遠不好大包大攬,給王通講解經學,那會暴露自己的底細,但也不能完全推脫,這樣會顯得有些畏懼。
因此黃明遠乃說道:“仲淹想求什麼?”
王通乃問道:“先生以為,為人者,為國者,如何平息誹謗、攘除讒言奸佞?”
黃明遠說道:“無赦之國,其刑必平;重斂之國,其財必削。聞謗而怒者,讒之也;見譽而喜者,佞之媒也:絕去媒,讒佞遠矣。”
黃明遠的意思便是告訴王通聽到誹謗就發怒的人容易中了進讒言者的圈套,聽到稱讚就高興的人容易為阿諛奉承的人所利用。如果去掉這些毛病,讒言奸佞就會遠離而去。
此言正入王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