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其野,芃芃其麥。

到了八、九月份,正是農忙的時候。今年的豐州地區第一次大面積地種上了農作物。

糧食的成熟與入倉,意味著三十萬移民帶來的糧食危機終於解除。而豐州的發展這才完全走上了良性的發展。

歷朝歷代都是重視農耕的,上至天子,下至百官,都會在春耕的時候做做樣子,以示對農業的重視。

今年因為大面積開荒的緣故,很多地方的春小麥種植的較晚,等到小麥成熟,已經到了九月份,天氣轉涼。眼看豐收不保,黃明遠下令全部官兵除執勤人員外,都去搶收糧食,終於在第一股寒潮到來之前保住了這份來之不易的糧食。

黃明遠摸著金燦燦的麥穗,心中滿是歡喜。

田間地頭,不少的老農在休息,黃明遠這時候最喜歡與人搭訕聊天,瞭解一些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老丈,今年的糧食夠吃嗎?”

黃明遠領著鄧議二人與一位老者攀談起來,這老者看到黃明遠二人,看這氣勢不像個種地的,心中有些畏懼。不過黃明遠和顏悅色,老者不一會就與黃明遠相熟了。

關北的老者,大都參加過戰爭,因此膽子不小,也能言。這位老者是今年二月份從延州舉家搬過來,就是看著豐州這邊稅賦低一些,便不辭辛勞的搬遷過來。關北諸州實在是太窮了,官府的剝削稍微狠了一分,老百姓就活不下去。

“貴人,這糧食量都不少,不過還得賣了買些米來吃,這樣看來勉強也能維持個溫飽。”老者已經趕到很滿足了,來豐州第一年就不餓肚子,這是他之前都不敢想象的事情。這輩子苦苦挨著,實在是記不住自己得有多長時間沒惡過肚子。

“看來光靠種地還是不行,我準備來年也讓二子參軍,到時候有當兵發的田,再加上賞賜,這日子就好過了。”

老者有些滄桑地說道,對於未來,他還是有些期待的。差不多普遍的家庭都有這個想法,豐州並不太鼓勵百姓種田,光靠種地是很難過好的,家家戶戶都在尋摸著一條更為通暢的路。

黃明遠還沉浸在老者買米的思緒中。關西人喜食麵食,後世的羊肉泡饃、肉夾饃、油潑面都是陝西名吃,可沒幾個人愛吃大米。

難道這個時候老百姓還沒有改習慣,從三國時期麵食技術已經很完善了,不存在不吃麵食的可能啊。

“老丈,你們不喜歡吃麥子嗎?”

老者無奈地說道:“這麵食吃起來還挺好,只是這麥飯實在有些難吃啊,不僅發苦還碾牙,聽說很多地方都是把麥子釀酒或者是餵馬。”

麥子難吃?

忽然黃明遠想到為什麼今年夏天自己讓種麥子的時候不少人慾言又止的樣子,怕是也知道現在的麥子只能餵馬。

黃明遠有些明白為什麼古代王朝的糧食硬通貨都是米而不是麥子了?黃明遠前世出生在北方,從小是吃麵食長大的,米飯吃得很少。所以也有個疑問,為什麼古代都是米店沒有麥子店,說糧價的時候也是鬥米多少錢從來沒有鬥麥多少錢,官府賑災也是施米粥沒有麥粥的。

原本黃明遠還以為中國古代麥子不怎麼普及,不過古代的五穀不論是“稻、黍、稷、麥、菽”還是“麻、黍、稷、麥、菽”都有麥子,這種後世與大米二分天下的主食不應該不普及開。

現在看來一起疑惑都解開了,古人覺著麥子難吃,至少與後世的麥子相比有差距。

黃明遠讓人將新收割的麥子磨成麵粉,做成吃食,的確很難吃,有些發澀,還發苦,也確實發粘,但也不至於老百姓都不願吃的地步,當然較之自己往常吃的麵食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