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豐平是白城,而豐平以東的東勝和富昌縣的美稷(今內蒙古準格爾旗)則是黑城。

黃明遠欲在大河以南開煤,便在後世東勝煤田和準格爾煤田的地界新建了兩座城池,並命名為東勝和豐盛。其中東勝沿用後世的舊名,而豐盛為黃明遠特賜之名,寓意著豐州興盛。

現在他們則是兩個生機待發的新興工業城市。

採煤不是一個簡單的活,幸虧兩處煤田自然條件優越,而後世的準格爾煤礦更是中國四大露天煤礦,以現在的工業水平也能開採。若是到了山西、山東,煤炭都埋藏在地下,黃明遠再是有先見,也不可能刨開百餘米的地下去去挖煤。

現在兩地的挖煤充其量就是跟人工開採石頭差不多,而且東勝煤田大部分的煤炭畢竟在地下,產量並不高,而且質量最好的那些工業用煤都在上州,但這並不影響採煤工人的熱情。

夜色漸深了,星墜垂野。

梁公河和一起下了值的工人結束了一日的勞動,各自三三兩兩的回到家中。

梁公河推開家門,先把衣服脫個乾淨,端起一盆水自顧自地清洗起來。他雖然累得不成樣,但骨子裡還是有一種與眾人不同的風度,一副黑不溜秋的樣子,他是不願意的。

梁公河原本不是庶民,他原來也是鐘鳴鼎食之家的翩翩公子,偃武修文,前程遠大,他的親伯父就是北周名將梁士彥。梁士彥的名氣很大,曾在北周之時擒捉了陳朝名將吳明徹,奪取淮南之地,也是一時柱國。可惜他忠心於北周,反對楊堅篡位。開皇六年,梁士彥聯合杞國公宇文忻、舒國公劉昉圖謀反叛,事洩被殺,時年七十二歲。

一人罹難,家破人亡。

當時的梁公河不過十二歲,卻承受了家族傾覆的痛苦,親眼看著堂兄安定伯梁志遠、建威伯梁務和他的兩位嫡親兄長被牽連誅殺,梁家人的血染紅了地面。只有他當時年幼,才免於一難。

梁士彥謀反時,次子上大將軍通政縣公涇州刺史梁剛因勸諫豁免,遷徙瓜州安置。年幼的梁公河也跟著家族一起被遷徙到了瓜州。

再之後梁公河逐漸長大,家人幾經離散,他輾轉於河西各地,最後來到了靈州,娶妻生子。

可惜靈州也不是真正的安樂之地,他在靈州得罪了當地豪強,不得已拖家帶口逃到了豐州。再之後豐州徵集百姓前往東勝開礦,梁公河眼看走投無路,咬著牙去做了一名力夫。

剛開始的時候,他真的做不得這種挖石炭的活計。

他雖然半生困頓,可也有所依託,怎麼可能做過這種低賤的活計。石頭裡刨食,每每一天累個半死,可惜卻沒能有多少產出。

同行都笑話他是“世家子弟的身子小廝的命”,每當這時候梁公河只能咬緊牙關,默不作聲。他們怎能知道,自己當年也是郎君的。

在東勝待了幾個月,再疲懶的人也適應了這種生活。

他們所待的地方叫做神山溝,是座露天的石炭礦(今內蒙古神山露天煤礦)。這裡是個大溝,一片荒蕪,根本沒什麼大山,也不知道當地人怎麼叫此地為神山的。

剛見到這一片地區的時候,梁公河都驚呆了,他無法想象一座低矮的山丘都是黑乎乎的。

領頭的屯長笑著對他們說:“吾等未的來就在這黑山之中。”

他們最初就是用鐵鍬、大錘在山上一點一點的開採石炭。這些石炭不如石頭堅硬,一敲就碎,所以倒也沒太大技術含量,只是量挖不多。

後來送來了一批牛車等工具,這開礦的速度才勉強快點。屯長說了,誰能想到開礦的好辦法,總管府重重有賞。

現在的梁公河每日跟著所在的屯進行開礦,妻子和一雙兒女也來到了東勝,住在了新修建的東勝城中。他的生活也逐漸安定了下來。

曾經的世家子弟梁公河早就死了,現在他就是個黔首梁公河。

唯一讓梁公河保持倔強不變的,就是那個梁字吧。安定梁氏自東漢高山侯梁統時便是天下豪門,更為東漢五後族之一,雖然現在不再顯拔,但仍然是梁公河僅剩的念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