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冠禮的前幾日,黃府就開始緊鑼密鼓的忙了起來。

說來黃明遠在開皇十八年就應該加冠了。對於他們這種早早出仕的人來說,加冠並不僅僅侷限在二十歲,周文王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只是黃明遠當時心灰意冷,急著去北方而耽擱了此事。

當然前後兩年,黃明遠的地位今非昔比,加冠的盛況自是與當時不可同日而語。

冠禮的前三日一早,便由黃明遠的大父領著黃氏宗族的人告於祠堂。鄒山黃氏的祖祠在鄒山,但在長安也是經營了一甲子,各種佈置是一應俱全。

因為黃家其實到黃明遠也不過才五代人,祠堂內的牌位也沒有多少,無怪乎關東世家看不上黃家這樣的暴發戶。若是像崔家、裴家這樣的家族,三間正房也放不下他們七代人的牌位(古禮:祭祀往上七代人)。

其實說是宗族,黃明遠大父的大父是兄弟三人建立的基業,鄒山黃氏也因此分了三支,下邊黃明遠的祖父又是兄弟三人,同輩中有十九人成人,到第五代也有百十人了。不過其他兩支並沒有什麼厲害人物,只有黃胤之這一支才算是鄒山黃氏的嫡支和中堅。

黃明遠的曾大父當年在北魏時擔任岐州書佐滯留在關西,後來成了西魏的國子博士,太常少卿,亡於關中,直到北齊滅亡後才被黃胤之遷葬回故鄉。

今日除了黃明遼,年長的幾位同輩兄弟都在這了。眾人不苟言笑,跟著上首的黃胤之跪拜祖先。

眾人眼中滿是虔誠,心底也充滿了驕傲。

大抵這個世界上只有中國人才會對家族這麼虔誠吧,要不然怎麼會說家國天下呢?家是在最前邊的。

這種思想放在後世可能算是違逆潮流的,但在這個時代卻是整個國家的根基。黃明遠一直認為以小農思想為根基的封建家族是腐朽沒落,阻礙社會發展的,需要透過土地革命徹底將其摧毀,現在看來,在這個時代,沒有家族將所有人團結在一起,或許整個中國更加混亂。

家族是現在所有人心靈的寄託,是心靈的歸屬地。

“胤之之孫遠,族嫡長孫,年漸長成,將以十二月十八日加冠於其首,謹以酒果,用伸虔告”

聽著祖父年邁有些略顯蒼涼的聲音,整個家族就在這種莊嚴肅穆的場面中開始了他的傳承與發揚。每一次加冠,代表著家族又一個男子的成年,又一個家庭支柱的出現。

接著占卜,選擇主賓。一般候選人有三個,不過這個一般都早就定好人的,哪能臨時悔改,不過是走個流程。再說的確也沒人比蘇威更合適。

當日告祖宗之後,黃胤之便開始戒賓。

也虧得黃胤之主持家中事務,否則黃家都找不出一個能夠前往蘇威家中的人。當然黃胤之較之蘇威的地位也差了很多,但黃胤之是個文人,儒林中薄有盛名,又當過太子楊廣的老師,算是勉強對等。

底蘊二字看著好像看不到摸不著,卻的的確確的存在。

黃胤之穿著深色衣服,領著黃明遠來到蘇威府上,出見倒也如日常儀節。蘇威也早就在正廳等待著黃家人的到來了。他將孫女許配給了黃家,雙方也算是姻親關係。

雙方見面之後,蘇威熱情的很,不住地恭喜黃胤之。或許黃胤之也是心底裡由衷的自豪,所以笑得合不攏嘴。而這種場合的主角黃明遠只能侍立在一旁,不發一言。

蘇威是真心羨慕黃胤之,有這麼好的一個孫子,可謂三代無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