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的路上,呂三昧也聽燕維安科普了一些關於拜魁星的習俗。

兩個人這麼聊著,一路走去也就不覺得累,不知不覺就到了位於枕河鎮北邊的魁星樓。

枕河鎮,顧名思義是臨河的鎮子,魁星樓就在河邊。

這是一座紅色的木石結構攢尖式六角塔,三層飛簷,內分四層。

樓身的外面雕了花、鳥、魚、鳳,樓頂的角脊各雕了六頭蛟龍,在夜色裡,藉著四周的燈只能勉強看到它們張著嘴、抖開鬍鬚,但想來是應該是栩栩如生的。

樓門朝北,匾上有“魁星樓”三字,門前兩邊齊肩的石柱上還各塑有一頭小獅子。

二人到了魁星樓前,才發現到處都是人。

原來拜魁星本就是要在月下進行,所以他倆算是來得及時,一點都沒有耽誤。

只是沒法接近樓身,只能遠遠地排在人群的外面。

遠遠的,可以看到鄒始道和另外兩個書院的院長在前面。

越過他們的肩膀,就見樓內一層大廳裡供奉著一尊塑像。

前面的桌案上供奉著一顆煮熟的羊頭,帶著角和鬍鬚,齜牙咧嘴的樣子有些滑稽。

燕維安小聲向呂三昧解說:

“那就是魁星塑像,你看他右手握一管大毛筆,那便是能點定中試人姓名的‘硃筆’,左手則持一隻墨斗;

“他的右腳金雞獨立,踩在鰲魚的頭部,意為‘獨佔鰲頭’;

“左腳上有北斗七星,揚起後踢的樣子呼應了‘魁’字右下的一筆大彎勾。 ”

呂三昧聽得津津有味,忍不住誇讚。

“小安哥,不愧是跟著鄒院長讀了書的,你現在是個文化人了。考試也加油啊。”

燕維安一下紅了臉。

他不禁躍躍欲試地想再“賣弄”一點,可那邊儀式已經開始了。

先是鳴炮,然後是各人焚香禮拜。

燕維安和呂三昧也趕緊取了香點燃,跟著人群拜了下去,在心中默唸自己的願望。

焚香禮拜完,再燒了紙鏹,剩下就是學子們之間的自由活動。

或月下吟詩作對,或向師長請教詩文,還有投壺猜謎的,魁星樓附近霎時間成了歡樂熱鬧的海洋。

燕維安算是半路出家,和別的學生一向沒什麼來往,自然不會有什麼人來邀請他。

呂三昧雖然有認識的人,但如果特意去找許映或者文遠,又是在今天七夕這個日子……

恐怕會讓人誤會什麼。

所以兩人一拍即合,燒完紙錢就直接打道回府。

回望月下的魁星樓,呂三昧感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讀書人也是壓力很大啊。”

燕維安品咂了這個比喻,覺得妙不可言,溫柔地看著身邊的少女。

她比他預期中還要好很多。

突然他想到,今天……可是七夕啊。

牛郎織女相會,是少年男女向天上神明祈求婚姻幸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