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反掃蕩與收莊稼(2)(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位長官,能給口飽飯就是天大的恩情了。”老人家頭髮鬍子都白了,看起來能有六十多歲,能這年頭活過六十的都不簡單。
“我們八路軍不叫長官,叫同志,老大爺你們放心吧,只要我們八路軍還在一天,就不會看著一個老百姓餓死、凍死。”王立保證道。
“好,那就好。”老人家擦了擦眼淚說道。
就像是和珅說得那句話:“無論是米還是米糠,都一樣,一斤米可以換四斤米糠,本來能救一個人的糧食能救四個人,難民已經不是人了,只要能讓他們活下去,無論是吃什麼都行。”
近萬人的安置不是小問題,是隻管飯,還是要管到明年夏糧收穫?是授人以魚,授人以漁,都是一個問題,是救濟還是賑災,這裡面學問大著呢。
而且如果是賑災,那麼只管飯明顯是不行的,幾千壯勞力如果閒下來是會閒出事情來的,可如果調集人員去做事,那麼要結多少工錢?發錢,他發的起嗎?
按現在物價,一斗小米差不多十六七斤(五百克斤),日佔區價格是價格是一塊五冀南幣,而井陘礦區的煤礦工人一天的工資是六毛錢左右,可以買六斤到八斤米,但這是壯勞力才能拿到的工資。
如果是給地主幫工,那就更低了,能養活老婆孩子是很難的,那麼問題就來了,是管飽飯稍微給點工資,還是吃飯計公分,月底扣飯錢?這都是問題。
吃飯記工分的確可以調動積極性,那麼問題又來了,如果沒有壯勞力的家庭呢?一個公分究竟該折多少糧食,這都是問題。
在經過一天的走訪和調查,得出了一個結論,以一個壯勞力一天的工作量為十分,暫定一個壯勞力一天的工作量為收一畝玉米、七分高粱、八分穀子、八分土豆、七分紅薯。
十個工分暫折小米六斤、白麵七斤半、綠豆三斤、莜麵兩斤或者是土豆十二斤、紅薯十五斤、南瓜十八斤。
至於鹽、油、布匹、銀元、法幣則暫時沒有能力所以不掛鉤,尤其是法幣和日本的軍票,誰掛鉤誰死的快,現在根據地的經濟實力還經不起這麼折騰。
法幣八年貶值了四萬倍,而日軍的金票也不差,貶值了近三萬倍,僅次於法幣,就連冀南幣到了1947年短短七年時間都通脹了155倍,如果要和某種貨幣掛鉤也只能掛冀南幣和銀元,還能給自家人打個廣告。
儘管已經是這樣扣扣搜搜的,能管飽吃的也只有土豆了,按照八路軍試行的糧稅,是十稅一,王立應收糧稅是三百七十萬斤土豆,另外還有四千畝地是部隊開出來的荒地,這些地產量是一千四百八十萬斤,扣去這些地的地稅一百四十八萬斤,王立王立手裡有一千七百零二萬斤。
這些糧食中,王立除留一千萬斤作為排程糧外,其他的七百萬斤分發到了各縣作為糧種,土豆種子則全都被留了下來作為糧種培育基地的儲備糧種。
紅薯和玉米即將收穫,還有第二批迴茬小麥的土豆也即將收穫,到時候糧食就會寬裕一點,勉強可以支撐到夏糧收穫,不然作為一個糧食科長手裡只有根據地半個月的糧食,沒有安全感啊。
到時候,部隊來伸手要糧食,地方也來伸手要糧食,王立總不能說沒有吧,一個糧食科長手裡沒糧食,算什麼糧食科長。
這兩天其實已經開始收糧食了,田間地頭都是忙碌的人群,運輸工具多了人力三輪車還有獨輪車,王立讓人抄了幾十分公告貼在顯眼的地方,並且派了工作人員宣傳政策。
這年頭的人很樸實,你要是真不要他們幹活關管飯,他們反而不踏實,這種以工代賑的形式閻錫山做過,韓復渠也做過,這世道能做到執掌一省的大軍閥沒一個是傻子,不過給的沒有這麼多就是了。
“先記賬,吃大鍋飯,吃多少計多少賬,到時候月底結賬。”王立這樣香鄉親們解釋道。
“那收完糧食怎麼辦?”一個老人家有些擔心的問道。
沙蓬滾蛋蛐蛐吼,掌櫃的攆著夥計走,收完莊稼也就是冬天了,這一個月怎麼也不可能賺下足夠吃半年的糧食啊。
“有辦法,到時候咱們修水渠、建工廠、挖煤礦、挖鐵礦,總是有辦法的。”王立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