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遼800將士成功以少勝多之後,合肥城內因為軍心穩定而守則必固。

反觀孫權的軍隊則“吳人奪氣”,喪失了鬥志。

孫權雖然首戰失敗,但曹軍主力被張魯牽制在漢中而無暇東顧(建安二十年,合肥之戰發生在八月,曹操征討漢中從三月戰至十一月),因此,孫權不願錯失良機,在收攏敗兵之後,仍然憑藉著明顯的兵力優勢,繼續僵持在合肥十餘日。

然而,孫權軍隊因為士氣低落,不可能奪取合肥城了,於是退兵。

張遼率領諸軍乘勢追擊,幾乎再次捉住孫權。

同時,張遼又統籌了戰局,準確預估了孫權的逃生路線,並分兵繞過東吳軍隊進行毀橋。

而孫權與甘寧蹴馬趨津,又有谷利鞭馬助勢,才得以躍過斷橋,死裡逃生。

張遼因為不知道孫權的相貌而錯失了活捉孫權的機會。

曹軍士兵聽說此事都表示嘆息悔恨。

曹操得知此戰,對張遼的表現大加讚許,並拜張遼為徵東將軍。

當時,曹魏軍隊的主力遠在漢中,而曹魏江淮一帶的兵力則非常空虛,無法派遣援兵。

因此,曹操非常看重張遼在此戰中立下重大功勞,史載“太祖大壯遼”,“大壯”兩字在《三國志》裡僅用過兩次,分別是在《張遼傳》、《徐盛傳》,可見分量之重。

張遼在此次戰役中,前後共發起兩次進攻,皆大勝東吳。而作為陪襯的孫權本人,則是在這兩次突襲中,分別以“走登高冢”、“蹴馬趨津”的方式逃離危險。

此役震驚東吳,以致於在東吳一方的記載中,《三國志·吳書》述及此次戰役的列傳中,若不考慮備註,僅僅考慮本傳就已經多達8篇!

不僅如此。

張遼對戰的也都不是一些無名無姓的平庸之徒,而是集結了不少東吳名將的豪華陣容。

孫權親自領兵,呂蒙、甘寧、淩統、蔣欽、陳武、宋謙、徐盛、潘璋、賀齊等許多將領一同助戰,也依然擋不住敗勢。

以至於後來這次戰役過後,如果有江東小兒啼哭不止,他的父母只要嚇唬說:“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孩童就不敢再哭泣了。

論履歷,張遼比呂布的還厚!

而且,張遼是有勇有謀的謀將,呂布是勇武無匹的武將。

如果能將這二人收服......

李遠表示非常意動。

不過,他知道自己不是什麼英傑,不可能虎軀一震,就將二人收服。

更何況其中一人還是將來會成為稱霸一方的諸侯的呂布呂奉先。

哪怕眼前這個動不動就臉紅的小男孩,和歷史上上記載的形象相去甚遠,李遠也絲毫不敢小覷他。

所以雖然有這種打算,但他卻只是深埋在心裡。

還是先做朋友比較好。

“剛才那些,是什麼東西?”這時,張遼問道。

“那是沙蟲,是一種光憑自身就能成長到足以匹敵大將級戰力的恐怖生物!”李遠頭也不回地解釋道。

“哦,對了,我叫李遠,這位叫呂布,剛才可是呂布救了你嗷,你可得好好謝謝他。”李遠調笑道。

結果張遼還真一板一眼地拱了拱手,抱拳道:“呂兄弟救命之恩,遼來日必報!”

呂布又恢復了他那靦腆的樣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不妨事,不妨事。”

李遠真是對呂布的底細越來越好奇了。

迄今為止,他已經見到了三種不同形態的呂布了。

在平時,呂布是一個個性靦腆、喜歡害羞的小男孩,也不怎麼說話,感覺很內向,甚至是有種軟弱可欺的感覺。

但在戰鬥的時候,他又變得非常果決、勇敢。

之前面對沙蟲的時候是這樣,剛才救張遼的時候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