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九回 “搶手貨”(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臺上的時候,都還有評委不顧臉面的直接發出邀請,下了臺來,那些被李勇認為是星探的人自然立刻就出手了。
短短時間李勇手上就接到了十幾張名片,也跟幾個短暫交流了一下。
他對於八九十年代的彎彎樂壇不能說完全沒有了解,聽過一些歌、知道一些歌手,自然也興致來去查過一些資料,再加上看過的作品。
最起碼,對於一些音樂製作公司,還是有聽過名頭的。
有些是二三十年後依然活躍的,有些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消亡的。
像是剛剛那個直接向他發出邀請的評委老師口中的滾石國際音樂其實是一家才成立了三四年的新公司,這也是為什麼這位老師這麼敢於行動的原因,因為公司年輕有活力,員工們當然也更有衝勁。
而像是麗歌、鳴鳳、歌林、海山、新格這些老牌的音樂公司,他們主要就是求穩,而且他們跟歌手、音樂人們大多是合作關係而並非是上下級關係。
所以他們雖然也有人擔任評委,也有星探在現場,卻沒有那麼迫切,只是發個名片介紹一下。
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自矜於大公司,覺得自己名頭夠響,李勇聽到名頭就會屁顛屁顛主動送上門了。
其實,彎彎的音樂公司大多都是從七十年代起,才開始大量成型。
也是借鑑了歐美流行音樂工業體系,有大量的校園民歌手開始進入流行音樂市場擔任監製及詞曲作者。
那時候的歌曲大多還是採用產銷分離的運作理念,歌手們直接將成品交給唱片公司發行,主要就是以傳播和推廣校園民歌以及國臺語流行歌曲為主。
80年後,滾石、飛碟、寶麗金、點將、喜馬拉雅等新型音樂公司加入到臺灣音樂產業市場。
整個80年代彎彎出現了五百多家唱片公司,其中五十多傢俱備了製作、發行、宣傳一條龍的運作機制。
這些公司紛紛採用專輯式的策劃理念,統一製作,抽稅計酬,引進歐美的營銷手段,除發售唱片磁帶外,演唱會、排行榜等多種促銷方式的興起。
他們使流行音樂開始成為跨媒體產品,周邊商品諸如明星寫真、海報、雜誌等也一同進入市場。
對歌手和歌曲“針對性目的性”的細分市場,使得音樂風格多樣,緊貼潮流。
於是,從“民歌時代”那種自娛自樂,追求理想與價值的概念中蛻化出來,取而代之的是有目的、有動機的商業行為。
精細策劃和量身訂做開始成為唱片製作的重要模式,使得彎彎的流行音樂的創作與製作在這一時期達到高峰。
而且這兩年都在積極地討論和起草“著作權法”,這個提案早就透過,頒佈實施只是時間問題,也許就在這一兩年。
對於著作權的保護,可以有效地遏制盜版,也意味著唱片業的春天即將來臨,到時候肯定會更加助推這一行業的發展。
而李勇也正是處在了這樣一個關鍵時期,所以他的創作歌手身份,更加受到重視。
而“外面的世界”這樣一首依然有著民歌影子,但又具備了流行要素的“新歌曲”,才會這麼容易就打動這些音樂公司的製作人,讓他們紛紛過來爭搶。
就像是李勇以為的那些星探,實際上他們就是各個大大小小音樂公司的製作人,真要是星探的話恐怕會更厚臉皮直接纏上來了。
但這也是因為這種場合,不可能容許星探那種人跑進來,所以肯定都是讓正規公司派人過來,也是默許他們可以在臺下先接觸。
複賽是要選出最終進入決賽的人,所以比之試唱會會更正式和更嚴格,不會在現場那麼快的出結果。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