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西班牙的電影產業並不算發達,但也是出過不少精品和經典,也有一些名導的。

不過在商業電影方面,從政策和整個電影行業的價值趨向來看,西班牙電影在這方面的發展是比較糟糕,也沒有什麼經驗的。

所以李勇自然是不可能去找那些成名的演員和導演,因為他們拍的那些片,跟他要拍的片根本不是一回事兒。

當然了,自己拍的電影到底會有什麼結果這也不好說。

不過反正本就是為了實現夢想,不是奔著賺錢去的,當然自己怎麼舒服怎麼來。

八九十年代西班牙電影界有亮點,在頒獎季收穫滿滿,但是整體從市場還有製片量來看,是在下滑的。

1982年的時候,全年製片有近150部,但到了去年,這個量已經下降到了七十多,今年可能還會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一部新片的製作,對於圈內人士都是要擠破頭進來的難得機會。

尤其是李勇的這部片,初步投資就有五千多萬比塞塔,按照此時匯率計算,一美元約是58比塞塔,也就相當於一百萬美金。

要知道“快餐車”最終的票房也才兩千多萬港幣,也就是差不多兩百萬美元,宣發成本頂天了一半多,要不然很難賺得回來,畢竟外埠票房是靠分成的。

而且這還只是剛開始,之後可能還需要追加。

這樣的一個“大客戶”,別說是劇組,就是電影主管部門的領導甚至是文化部部長,都得捧著。

當然,這樣的玩法對李勇來說,也不能隨便來,就只能來這麼一次,如果失敗了就灰溜溜的回城堡繼續過日子。

這也是為什麼,他在蘇維亞懷孕期間,努力讀書學習相關知識充實自己的原因,就是怕被人坑了。

在電影這一塊,從有產業化開始,某些貓膩就是一直存在,從未消失過的。

李勇可以允許是自己的問題,比如說編的劇本故事不受歡迎,表演、剪輯的不好,而導致這部電影失敗,那他不會去怪任何人。

但他不能容許自己被人欺騙搞了個殘次品,然後錢也被坑掉。

當然,除了他自己把好關,還有盧伯斯伯爵留下來的人脈也得起作用。

作為並非是吃老本的老貴族,盧伯斯伯爵這麼多年經營下來,在政界商界都有人脈,雖然不能直接影響到電影產業上,但也可以起到一個震懾作用。

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應該能夠儘量避免做冤大頭。

而他找的導演,當然也不是什麼名導,因為他自己腦中本身就有故事了,拍攝剪輯大部分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導演不過是他的一個工具人罷了。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更加珍惜這個機會,一聽說李勇他們這邊有新的情況,立馬登門來拜訪。

“李先生,恭喜你了!”何塞導演一上來就討個吉利,然後說了些花團錦簇的話,又吹捧了一番李勇夫婦。

雖然快一年時間過去,李勇他們快要過氣了,但這一年他們也並非毫無曝光率,剛開始有上過節目,後來報紙也有報道過,甚至最近也偶爾會有小報突然想起他們,在沒什麼新聞的時候來一篇。

而巴塞羅那本地的新聞和報紙還是會提到他們,起碼在這裡,他們仍然是熱度很高的名人。

甚至據說托馬士和大衛的快餐車,現在都已經成為了一個打卡景點,就是因為李勇曾經在那裡幹活的訊息傳出去了,名人效應嘛。

李勇對他這些溜鬚拍馬的話毫無反應,這讓他心裡有些急,終於是按捺不住,主動問道:“李先生,不知道,劇組還要不要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