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回、皇帝與大臣(求首訂)(第2/3頁)
章節報錯
皇帝並非不想用這股力量,所以他一直都在嘗試往繡衣衛中安插自己的人,李昭顯然也成為了一枚棋子。
反正他武功不行,又不能進暗衛,正好就去繡衣衛,做個旗官。
嗯,先從小旗做起,如果他能夠脫穎而出,那自然最好。
就算泯然眾人,也沒什麼損失。
尤其是小旗的位置也沒有什麼要求,如果這個都不能勝任,那說明他不值得栽培。
當然,皇帝也知道這事情得一步步來,如果能夠先讓他脫奴後,再好好觀察一番這小廝,再決定要不要用,這樣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徒然無功。
“戴權,幫朕擬旨!”
……
“聽說,那林海回來了?”
“呵,這次算他命大,還立了好大一番功勞,想必咱們這位天子,已經開始給他預定了個好位置。”
“若是他想便能做到,那這朝廷,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你我也不會,有機會坐在這裡討論此事了。”
“呵呵呵呵……”
當朝尚書令,乃是自太上皇時便進入尚書房的三朝老臣楊書玉。
這位當朝閣老時年六十七歲,但看起來依然精神矍鑠,說起話來中氣十足,更有一股子凌厲的氣勢。
而他對面的卻是蘭臺寺卿王政,林如海雖然去做了巡鹽御史,但他身上其實還揹著一個蘭臺寺大夫的官職,所以王政實際上還是如今林如海的頂頭上司。
本朝的蘭臺寺,其實便是御史臺,因太祖皇帝崇尚復古而得名。
所以王政的官職相當於以前的御使大夫,但如今不是秦漢,御使大夫也不再是三公之一,位在尚書檯之下。
以當朝制,皇帝下設尚書檯,便相當於是前朝的內閣制度,尚書檯諸位閣老便相當於是三公。
其下有六部,六部長官與蘭臺寺卿、大理寺卿和通政司之通政使,並稱為九卿。
而這便構成了中央朝廷的權力上層,皇帝也是以此來完成對朝廷的掌控,再以中央權威統管天下。
不過如今朝廷裡面,事實上分成了兩派力量,而非是原先的君臣之爭。
一派自然是“帝黨”,也就是身上帶著皇帝標籤的那些人。
這一派以尚書檯的李應(禮部尚書銜)、王誠(兵部尚書銜)為首,下面有各部侍郎,還有大理寺卿應道元,以及已作為封疆大吏的兩江總督齊修遠。
當然,林如海和頂替他的丁文山也在其中。
而且當初他以翰林院編修遷為蘭臺寺大夫,便算是皇帝準備對蘭臺寺下手的訊號。
可惜最後被王政擋了回去,結果皇帝不得不讓他以蘭臺寺大夫身份去做了揚州的巡鹽御史,督查兩淮鹽運。
此後十數年時間,林如海都不得回京。
是因為他不曾立功不得升遷?
是因為皇帝對他失望了打壓他?
都不是,他不過是當初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如果不是這一次他先是宣告病危然後準備辭去官身,讓他們這邊麻痺大意,之後卻又度過了生死危機,甚至還將揚州鹽商幾乎掀翻,兩淮鹽商們大動筋骨。
如此大的功勞,到此時他們卻也沒法再阻擋皇帝召他回京重用了。
不過……
“他便是回來了,又如何,如今的朝廷,可不是當年的朝廷了。”
楊書玉搖搖頭,意有所指道:“但如今的皇上,也不是當年的新帝了。”
王政想了想,便道:“閣老的意思是……”
“一個林海,不值得咱們大動干戈。不過卻要警惕,今上以此為楔子,想要再次撬開你那蘭臺寺。”
蘭臺寺與刑部、大理寺並稱為三法司,執掌天下刑名,如今皇帝只得其一,權威不足。
畢竟對於一任帝王來說,賞與罰,是他們確立權威的重要手段。
而主司刑罰的刑部與主司監察的蘭臺寺都不在手中,光有一個審判斷案的大理寺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