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接任的總兵官張山趕到。

都曾在聞仲麾下征戰,互不陌生,鄧九公交代完畢,在張山異樣的祝福聲中,點將祭旗,就要率軍離開三山關。

鄧九公知道張山的意思:自求多福。

看來也是知道,他鄧九公不是西岐的對手。

還未開拔,就有軍士來報,有一矮子來下書。

鄧九公也不急著出關,命令將人帶來,很快土行孫就被帶到鄧九公面前。

“你是何人?又是誰命你來下書?”帥臺之上,鄧九公問道。

“我是土行孫,有書在此,大帥看了便知。”土行孫呈上薦書。

“既如此,你便在本帥麾下任督糧官吧。”鄧九公看過薦書,斟酌了一下說道。

申公豹交友甚廣,鄧九公知道他是修道之人,也是聞太師的好友,他也曾見過申公豹,雖然未曾說過話。

申公豹推薦來的人,是不是有什麼特長呢?

申公豹人矮貌醜,很不受鄧九公待見,但斟酌了一下,決定任命其為督糧官,看看情況。

畢竟還未到戰場,督糧一般不會有什麼危險,等真正開戰了,再視能力而定。

“土行孫,你的來意,本帥已經知曉,既有推薦,你就暫且擔任五軍督糧使吧。”

“末將領命。”土行孫有些不滿,他是來相助人王平定天下的,當什麼督糧官?

但他也知道自己初來乍到,沒有太多選擇,只能應命,以待時機。

然後,鄧九公又命太鸞為正印先行,鄧秀為副印先行,為軍前驅;以趙升、孫焰紅為救應使;自己帶著女孩兒鄧嬋玉及大軍在後,辭別了張山,出關而去。

……

離開三山關,行了數日,鄧九公突然離開大隊人馬,帶著鄧嬋玉和百餘護衛離去。

“父親,這不是往佳夢關去的方向吧?”鄧嬋玉問道。

“不是,這是過五關而往西岐的路。”鄧九公答道。

“父親為何捨近求遠?”鄧嬋玉不解。

“為父只是想沿途拜會一個人,並不會耽誤大軍速度。”鄧九公道,“我們快一點,能在大軍之前趕到西岐。”

“父親要去見誰?”鄧嬋玉問道。

“去了你就知道了,說起來,你還得感謝他呢!”鄧九公道。

又過了數日,看著前面城牆上“澠池”兩個大字,鄧嬋玉終於知道父親來見的是誰。

大商最年輕的國主,陝州侯張垣。

鄧嬋玉恍然:爹爹當年來三山關之前在北海,陝州侯張垣當年也在北海,或許就是那時結下的情誼。

自己手中的武器,是父親當年從北海帶回來的,據說是陝州侯親自出手打造,這麼多年來始終鋒利如初,沒有一絲磨損。

的確是該好好謝謝他。

但這點交情,也不至於讓父親放下大軍,專門跑來拜訪吧!

還有什麼自己不知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