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澠池成了封國治所,他是可以留下輔助新侯的,但處於對大商的忠誠,毅然離開。

這種人還不少。

儘管紂王無道已經傳開,西伯侯姬昌的賢名傳遍天下,但對大商忠誠的文武從來不少,就算西岐兵臨城下之際,也依然有豪傑出面,欲挽狂瀾於即倒。

一軍主將,一城長官,和一地諸侯是不同的,前者有大商為依靠,而後者只能自食其力。

陝州絕不是什麼好地方,人少、地小,作為陝州侯,奇計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陝州的經濟發展起來,否則僅僅依靠澠池小縣,連現有的五萬大軍都養不起。

他麾下這隻大軍,能保持巔峰戰力,花費可不小。

沒有人才,只能先自己培養,好在現在只有一城,事情也不算太多。

到了澠池,奇計首先做的,就是派兵清剿周邊的野獸,製造出一片安全地帶。然後派人出城墾荒,拓展農田,最起碼讓後勤供應的上。

然後就恢復老本行,培養鍛造人才,意欲把澠池打造成新的武器鑄造基地。

現在他已經有資格向朝歌的權貴說不,再沒有人能把他逼出去。

但這事不是他想要做的,因此十分期待張奎迴歸,好把這一攤子事交給他,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

一晃數月就過去,已經到了冬月,天寒地凍之際,西岐突然傳來一個訊息。

姬昌去世了。

這位熬死了數代商王的人傑,終於死去,享年九十七歲,有子滿百。

其次子姬發即位稱王,追封姬昌為文王,拜丞相姜子牙為仲父,野心勃勃窺視大商神器。

姬昌的死,讓紂王終於放心,這個讓他祖父、父親都忌憚的西伯侯終於死了,這下可以放心了。

當年他祖父文丁囚禁姬昌的父親季歷,導致季歷絕食而死,可是讓太難下譁然,因此即便是紂王,在誅殺四大諸侯時,也考慮到姬昌的賢名,放棄了殺死的原計劃,將其囚禁於羑里城,七年之後,直到姬昌九十多歲了,才將其放回。

因此,就算知道姬發稱王,紂王也只認為姬發是黃口小兒,姜子牙只是一介術士,不足為慮,甚至連興兵討伐的念頭都沒有,只顧著享樂去了。

他想的分明,一旦開戰,勢必要有大量金銀錢財用到大軍身上,他的生活標準就要降低了,糟心事也要多了。

每天在朝廷聽大臣的彙報,哪有在後宮來的快樂。

紂王可以不在乎,但奇計不能不在乎,姬發稱王,意味著西周正式與大商決裂。

都已經稱王了,和你大商平起平坐了,憑什麼還有向你進貢。

拒絕納貢,就是叛亂的開始。

紂王不願意開戰,但聞仲卻不能坐視不理,待其大軍返回,便是三十六路征伐的開始。

而這其中,還有黃飛虎和比干的劇情在其中。

聞仲提早回朝,比干倒是還未死,就是這年秋冬之際,妲己召集軒轅墳狐子狐孫前往鹿臺夜宴,比干也黃飛虎發現端倪,趁著狐狸們醉酒而回,悄悄跟上,一把火燒了軒轅墳洞窟,直把妲己弄得斷子絕孫,徹底得罪了妲己。

然後,比干王叔就被妲己陷害,紂王親索七巧玲瓏心,導致比干身死,殷商又去一重臣。

紂王二十一年正月,黃飛虎的妻子賈氏入宮朝賀,被蘇妲己陷害,墜於摘星樓,西宮黃妃也因為大罵紂王而被擲下摘星樓而死,黃飛虎聞訊,在部將周紀激將之下叛亂,在午門外與紂王大戰了一場,率軍出朝歌而去,往來投奔西岐。

奇計沒有和黃飛虎打過交道,只有頷首之交,最多當年是被龍環測試入了聞仲軍中,隨徵北海,才有了今日的地位。

儘管不是張奎守衛澠池,但能從一介小卒殺到一國之主,顯然不是善茬,黃飛虎不知道奇計有何本事,因此過了孟津之後,繞過澠池向西岐進發。

因為他知道,澠池至少有五萬大軍,就算陝州侯張垣沒有什麼本事,也能壓死他這千餘人。

奇計沒去管黃飛虎的叛逃的事,不鬧到他跟前就行了。若是西岐沒有了這些強將充實力量,未必能應付得了殷商一路又一路的征伐。

黃飛虎叛逃,聞仲也該回來了。

果然沒兩天,聞仲就帶著三千大軍趕到澠池。

心憂朝歌,聞仲火速滅了平靈王,先一步帶著親軍返回,剛好遇上黃飛虎叛亂離開。

聞仲回來,也就意味著張奎激將返回,奇計很是高興,他的好日子終於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