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倒是和奇計差不多。

奇計來此,是想看看能否找到渡劫期的法門。

皇帝是給了承諾,但奇計覺得,不能一棵樹上吊死,若是有機會,還是應該多搜尋幾門功法。

上個世界,他從張魯那裡得到正一經,但彼時的正一經,和張道陵、張衡修煉的並不完全相同,僅能達到神通境,連元神境都沒有。

如今經過千年的傳承,天師道愈發壯大,正一經的級別也應該提高了。

至少以水滸開頭的張天師的表現,成仙不敢說,渡劫期的修為應該是有的。

返老還童、御使龍(蛇)虎,奇計現在到了元神巔峰境界,也很難做到。

……

以剿滅山賊為由,奇計率兵抵達信州,駐兵上饒。

然後帶著喬道清、欒廷玉、宋江、公孫勝、祝一、欒平六人,輕車簡從,往貴溪而去。

天師教教壇所在龍虎山,就在貴溪縣境西南,差一點就出了江南東路的轄地。

到了貴溪,奇計先派欒平和祝一前往龍虎山打前站,第二天才攜宋江四人前往龍虎山而去。

待到得龍虎山腳下,祝一和欒平已經在等著了,奇計前來拜訪張天師的訊息,也傳到了天師教。

于山下小鎮暫歇一晚,次日在欒平和祝一的引導下,抵達龍虎山腳下,已經有數十位道士恭候。

“恭迎太保,太保蒞臨龍虎山,我天師道蓬蓽生輝。”為首一個老道士打稽首道。

“真人客氣了,在下不告而來,還望貴教恕無禮之罪。”奇計笑道。

“太保言重,老道姓張,忝為本教知客長老,當不得真人之稱。”張老道說道,“天師已在上清宮恭候,太保請上山。”

“勞煩長老引路。”

……

正一道不禁婚姻,世襲相傳,張長老大概是張天師本家之人,從其語氣中就能聽出來其對當代天師的自豪。

也是,在天師道中,九歲嗣教的大概也僅此一份了。本來天師道也是嫡長子承襲大道,但這位卻憑藉自身的不凡,成功逆襲,從其大伯手裡繼承了天師道。

當今天子崇道,對這位天師也極為推崇,張繼先在汴京之時,宋徽宗親自為他修建了崇寧觀,後來張繼先回龍虎山,在上清宮後建庵,宋徽宗親自書寫“靜通庵”三字賜名,還為天師道新建靈寶、雲錦、真懿三大觀,改祖師祠為演法觀。

信州也是天師道的大本營,別看方臘在江南鬧得這麼厲害,卻始終不敢入信州一步。

如果方臘只是起兵,與天師道無干,但方臘卻是打著摩尼教的名義,宣揚明王降世,這便與天師道教義衝突,如果敢入信州,只怕天師道會立時找上門來。

道統之爭,從來不是和平的。

方臘有自知之明,所以不敢越雷池一步。

就奇計所見,前來迎接他們的這些道士,除了幾個小道士,都在神通境以上,有七八個老道的修為都在元神中後期,有兩個甚至不在他之下。

這只是天師道前來迎接他的人,天知道這風景秀麗的龍虎山,到底隱藏了多少大能!

上得山來,就是一片恢弘的建築。

奇計在張老道的引領下,來到上清宮前,一個仙風道骨的青年道士,正在殿前等待。

“見過太保。”溫和而平靜的聲音傳來。

“太保,這位便是當代天師。”張老道介紹道。

“天師無需多禮,貿然打擾,還望恕罪。”奇計立即上前,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