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為時已晚,笮融已經佔據了大半個石城,守軍不是潰逃就是投降,太史慈根本召集不到士卒,只能帶著劉繇府上的數百護衛軍,保護著劉繇的加下,殺出城去,逃到牛渚大營。

但經歷的背叛和驚險,本就身體不好的劉繇一下子垮了,一病不起。所以就算到了牛渚大營,也無法出來主事。

沒有劉繇出面,他麾下的大將不知道該怎麼選擇,全都按兵不動。而牛渚大營的守將樊能、張英,面對笮融也無能為力。

他們麾下是有兩萬水軍,但水軍不善陸戰,不是那些佛教徒的對手。

二人都對笮融不滿,都沒打算和笮融一路,在被笮融斷絕了後勤通道後,二人之間也有了矛盾。

樊能見劉繇勢衰,準備去投奔袁術;而張英不同意,認為袁術是大漢叛逆,主張去投荊州。

劉繇昏迷不醒,不能主事,二人誰也說服不了誰,乾脆一合計,分道揚鑣,也避免了內耗,二人各領一半水軍,分去投奔袁術和劉表。

太史慈和吳隱選擇了劉表,他們和張英一起,帶著幾艘樓船,二十幾艘艨艟,幾十只走舸,攜著一萬水軍,逆江而上,小心避過廬江袁術的水師,抵達豫章,進入彭蠡澤後,派人聯絡太守華歆,代劉繇上表請降。

……

奇計收到劉表轉來的情報,距離太史慈面見華歆,已經過去五六天了,劉表在信裡說了,已經同意了劉繇的請降,將其一家接入襄陽。其餘軍隊,暫時駐守豫章,暫歸華歆調遣。

沒有任何猶豫,奇計決定出兵丹陽。

很快,奇計就得到了命令,以討伐叛逆為由,命奇計率軍出征丹陽,擒殺笮融。

……

這一次,奇計沒有再從荊南走,他率軍到了襄陽,蔡瑁親自安排船隻,由襄陽水軍一路護送,經江夏至豫章。

“罪人拜見將軍。”再見奇計,太史慈立即請罪。

“子義何罪之有?”奇計笑著扶起他和吳隱二人,“為難時刻,子義能想到荊州,想到天子,帶著大軍來投,避免了敵軍增強,分明是有功之人。”

“今任命太史慈為討逆校尉,率軍三千,為大軍前驅,平亂丹陽。”奇計下令道,“吳隱為破賊校尉,為太史慈副將。”

“卑職領命。”二人異口同聲,早就等著這一天了。

“異度先生,勞煩你為軍師。子義,你們二人,要多聽軍師的建議。”

“將軍客氣了,在下領命。”

“張將軍能來,本將軍很高興。你就為偏將軍吧,依舊帶領舊部,”奇計又對張英道,“此戰,你率水軍巡視大江,阻擊袁術有可能的增援。荊州水師不多,本將軍費了很大力氣,才從執金吾那裡討來五千水師,全交給你指揮。有沒有信心完成任務?”

“末將竭盡全力,若袁術軍南下,那也是在末將戰死之後。”張英說道。

“本將軍不需要你戰死沙場,需要你活著。本將給留了個橫江將軍的封號,待此戰結束之後封賞。”

“末將敢不效死!”張英大喜。

他這幾天也瞭解一些荊州的軍隊情況,包括軍師在內,只要三個雜號將軍,若此戰不死,他將是第四個。

雜號將軍聽起來一般,但含金量十足。除了軍師將軍,其餘兩個,一個是鎮守一方的太守,一個是奇計麾下第一大將。

交接結束,奇計立即揮軍東進,進入丹陽。

但首先,他不是要和笮融作戰,而是要面對吳景。

豫章距離秣陵一帶還遠,除非走水路。但此時奇計大江之上不佔優勢,不可能直接攻打笮融。

只有拿下吳景之後,才能直面笮融。

無意將,吳景為笮融擋了一次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