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第一本書籍夾縫裡記載的功法就閱讀完,奇計沒有心急去看下一本,直到看完這本《楞伽經》,才拿起第二冊。

“要用意不用勁。隨人而動,隨屈就伸,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

“前後左右,全無定向,後發制人,先發制於人。”

“我勁接彼勁,曲中求直,借力打人,須用四兩撥千斤之法。”

……

第三冊、第四冊……

四冊閱讀完畢,系統版面上終於出現九陽神功的概況。

九陽真經果然是能與九陰真經相提並論的頂級武學。

第一次華山論劍,王重陽奪取九陰真經後,有一次在嵩山腳下遇到一個僧人與之斗酒,賭注就是九陰真經。

王重陽輸了,只能把九陰真經給僧人看,那位僧人看過之後,覺得九陰真經陰柔有餘而陽剛不足,於是創出一門新的內功心法,剛柔並重,陰陽互濟,隨機而施,後發制人,這就是九陽真經的來歷。

劃重點,這位僧人是斗酒贏了王重陽,要知道,內功到了一定程度,能把喝下去的酒逼出體外,丘處機和江南七怪斗酒就是如此。

丘處機能做到,王重陽自然也能,但他還是輸了,可見這位僧人的厲害。

所以奇計才沒有以武力壓迫少林,而是選擇瞭如今的方式。

九陽真經能夠快速恢復內力,張無忌能連戰六大派高手,就是直接的體現。剛柔並濟,後發制人,又隱隱與孤獨九劍奧義相合。

具體有什麼功效暫且不知,需要等修煉成功之後再說。

……

收拾好四冊書籍,放回原處,另取一本經書,開始繼續研讀。

即便是成功了,養成的好習慣也不能中斷。就算要離開,也要過一段時間。

晚上回到臥室,奇計開始翻看系統記錄下來的功法內容。

儲存在自己腦子裡的東西,更能讓他放心。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

“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已動。勁似寬而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陰到極盛,便漸轉衰,少陽暗生,陰漸衰而陽漸盛,陰陽互補,互生互濟,少陽生於老陰,少陰生於老陽。凡事不可極,極則變易,由重轉輕,由輕轉重。”

“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展於脊骨,佈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便是放。能懂得開合,便知陰陽。”

……

奇計一句句背誦下來,滾瓜爛熟之後,才開始研究行功方法,內功執行路線。

弄明白這一切,然後才開始修煉九陽真經。

不使用源能點,一夜時光,自然不能入門。奇計也不著急,又安心在少林寺待了一個月,每天晚上練功時都選擇九陽真經,終於到了入門級別。

他的習武資質在提高,不僅僅是易經鍛骨篇的作用,有時候奇計會想,那些消失了源能點,是不是就用在這上面了,所以他才能短時間恢復實力。

一個月後,奇計告別覺遠,離開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