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沙留下的“介面”對艾爾德人的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是數十億年來,第一次有神明賜予什麼東西,儘管還無法確認這恩賜是一次機會,亦或是一場災難,但無論是哪一種,都足以引起所有人的關注。

在蘇沙離開後僅僅一分鐘,最高議會便派出軍隊,將顯示介面密碼的石碑封鎖了起來,並宣佈所有公民不得擅自接入“介面”,否則將視情況處以最高為極刑的懲罰。

可即使如此,在石碑未被遮擋前的短短一分鐘內,依然有至少超過1500人透過默誦動態密碼接入了“介面”——對數億年來都在苦苦尋找晉升途徑的艾爾德人而言,神明的恩賜有著太大的誘惑力,大得足以讓他們無視任何後果。

絕大部分私自接入“介面”的人,很快就被識別並被嚴格看管了起來——他們並未被立刻處死,一方面由於人數太多,另一方面,最高議會準備將這些人當做了試驗品,透過他們來觀察接入“介面”到底對人有什麼影響。

還有極少數人成功躲過了識別,將自己隱藏在茫茫人海之中,並偷偷摸摸地、如同初嘗禁果的夏娃,嘗試著透過“介面”接入夢境。

但很快,這種隱藏就失去意義了,因為不久之後,整件事便發展到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地步。

根據最高議會的記錄,接入“介面”的艾爾德人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其妙經歷。只要他們入眠,就會進入蘇沙所說的夢境,在夢境中,做夢者會認為自己就是艾莉希雅,並且不會對這個身份產生任何疑問。

而這些人在夢境中所經歷的事——就如同蘇沙所說,就是艾莉希雅作為女僕陪伴在蘇沙身邊的日常。

那是真實的日常,並非做夢者產生的想象。

不僅所有人夢到的細節都一模一樣,負責研究的艾爾德科學家還將“試驗品”們編上號,用藥物讓它們相隔一段固定的時間依次入眠,而根據“試驗品”醒來後的複述,它們所經歷的夢境可以完美銜接。

接入“介面”並進入夢境的人,就好像徹底變成艾莉希雅,經歷著艾莉希雅的人生。

但每一個人做夢的時長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比較長,有的人卻很短。在經過多次大規模試驗並統計分析後,科學家們還發現,當艾莉希雅經歷某些事情時,做夢者的夢更容易終結。

比如蘇沙使用藤曼和芯絲對艾莉希雅做一些行為的時候……在艾爾德人的科學家看來這些行為毫無意義,反而還容易造成艾莉希雅的損壞,但蘇沙似乎喜歡透過這種方式表達對艾莉希雅這件禮物的喜愛,並對那種行為樂此不疲。

只能說神明的行為必有其深意……只不過我們還無法理解,也最好不要去嘗試理解——艾爾德人的科學家得出這樣的結論,並獲得了最高議會的贊同。

於是研究的重心又迴歸到了夢境本身。

起初科學家們還以為蘇沙不希望自己對艾莉希雅的“破壞行為”被做夢者看到,因此將它們踢出了夢境。但在隨後的研究中卻發現,也有些人的夢境並不會因此而結束,這顯然推翻了“踢出夢境”的假設,因為如果蘇沙不想讓別人看到,當然會把所有人都踢出去。

經過進一步研究,艾爾德人的科學家們提出了“同步率”的概念。他們推測,儘管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介面”接入夢境,但每個人扮演艾莉希雅這個角色的能力是不一樣的。

同步率高的人更容易認同艾莉希雅這個身份,因此也能夠在夢境中待得更久,同步率低的則很快就會對自己的身份產生疑問,當疑問強烈到一定程度時,夢境就無法再維持。

而當蘇沙做出“破壞行為”時,艾莉希雅會受到比平時強烈得多的感官訊號,不僅如此,其中有些訊號超出了艾爾德人的認知,在這種刺激下,大多數人都無法再停留於夢境中,僅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忍耐蘇沙的行為,並在不知不覺中,拓展了認知的範圍……

試驗進行到此,艾爾德人對蘇沙此前所說的“統合”終於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五代河山風月》

每一個接入“介面”的人,在夢境中都認為自己是艾莉希雅,他們的思維和艾莉希雅完全同步,經歷也完全一致,但他們的意識並沒有融合,更沒有形成某種分層級的架構,如果硬要用一個詞去形容,大約就是“趨同”。

或者說,蘇沙所說的“統合”。

最高議會甚至對種族的未來進行了推測——如果所有艾爾德人按照蘇沙的方式完成了意識上的統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