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二章製作紅泥蛐蛐罐(第1/2頁)
章節報錯
昨夜,陳青牛又用湘妃竹製作了一個蛐蛐籠,用來放真紅蛐蛐。
第二天,他飛去黃河挖了點塘泥,回到籬笆小院中後,混合了一些紅泥,將一應做紅泥蛐蛐罐的東西放在院中桌子上,然後,坐在其後面的梨木椅子上製作紅泥蛐蛐罐。
宋檀兒拿著直播杆,在一旁拍攝。
鬥蛐蛐是華夏沿襲了一千多年的民間遊戲,男女老少都可以從中得到樂趣,只要是看過蛐蛐比賽的,都會印象深刻。
任何動物打鬥都會有非常血腥的場面,唯獨鬥蛐蛐,無論是咬掉大腿,還是咬斷長鬚,都不會流血,也不會造成疼痛。
蛐蛐不會表現出痛苦感,是因為蛐蛐是節肢動物,本身沒有神經系統。
所以是沒有痛苦感,打得再兇,不會看到血腥,不會聽到慘叫,不會令人心神悸動。
鬥蛐蛐從古至今,都是一件文雅的事情。
鬥蛐蛐不能涉及賭博,不然就要被警察叔叔請去喝茶了,嚴重的話,還要享受免費剃光頭服務,外送一副精美手銬。
蛐蛐的好壞是一種比較難以控制的因素,但是蛐蛐罐卻是一種可以比較好控制的藝術。
好的蛐蛐也要有好的蛐蛐罐來裝來養,方能很好的襯托其價值,所以在蛐蛐罐自做上,工藝是日益翻新,一個精美的蛐蛐罐有時可能比一隻蛐蛐的價錢更高。
蛐蛐罐有陶、瓷、玉、石、雕漆等多種材質製成,瓷質的罐不夠透氣,只適合短時間放置蛐蛐,傳統的泥罐則很好地解決了保暖和透氣的問題。
泥罐看起來厚重,但即便蓋上沉重的蓋子,依然能保持絕佳的透氣性,蛐蛐可暢快呼吸,對於蛐蛐來說,是個居住的好地方。
蛐蛐罐匠人要想做好一個蛐蛐罐,不僅要考慮用材。
對子蛐蛐罐大小、厚薄、深淺上,也要下足了功夫去迎合蛐蛐生活的需要。
鬥蛐蛐這項成本高昂的遊戲畢竟只有那些吃飽了沒事兒乾的達官貴人和文人才子才會去玩。
而文人那是多愁善感,整天擺弄這些蛐蛐聽它們在那裡叫,不免就會通感聯想產生一些感情,再用手中筆給抒發出來,留下了一堆詞藻和一些感人肺腑的佳句。
在文人眼中,蛐蛐的鳴叫會給人帶來一種傷感的情緒,所以文人借蛐蛐更多的是表達自己心中的哀傷之情。
如《蛐蛐鳴西堂賦》中所寫的“若夫八月在宇,三秋及門,清韻晝動哀音夜繁。潘生感而增思,宋玉傷而斷魂”,寫出了一副多愁善感的心境。
製作一個好的蛐蛐罐。
第一步,澄泥。
將採掘來的河泥放置在一個絹制的籮中過濾。
第二步,瀝水。
用真氣將澄泥中的水瀝出來。
第三步,揉泥。
將泥巴揉的軟和,巴適。
第四步,製坯。
捏成蛐蛐罐的形狀。
第五步,塑形。
用真氣給蛐蛐罐塑形。
第六步,雕刻。
用刻刀在蛐蛐罐外邊雕刻幾朵清雅的蘭草,以及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青蛐蛐的模樣,並用宋檀兒青色的化妝品上色。
第七步,烘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