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五章製作湘妃摺扇(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二天,陳青牛飛去湖北湖南九嶷山,用刻刀砍了一些竹上均勻鋪灑紅褐色斑痕,跡似淚珠,形如煙霞、疏密得宜、韻味雋永,底子潔淨細膩、半潤半澀如蠟,上好的湘妃竹。
他將製作湘妃摺扇需要的東西全都放在院中的桌子上,坐在桌子後的梨木椅子上製作湘妃摺扇。
宋檀兒手持直播杆,在一旁拍攝。
在華夏,很多東西一旦進入了文人的審美視野,有了文人的參與,就超凡脫俗,登堂入室,成為文房清供、手中雅玩,進而被冠以“文人”之名。
文人畫自不必說,比如說,太湖石被稱之為“文人石”、菖蒲被稱之為“文人草”、紫砂壺被稱之為“文人壺”。
再比如說,備受文人雅士喜愛的摺扇,就被稱之為“文人扇”。
古人袖袍寬大,而摺扇又便於隨身攜帶,不用時藏於袖中,所以摺扇又被稱為“懷袖雅物”。
摺扇以竹木為骨,紙為面,因而又常稱為“紙扇”。
摺扇文化真正風靡華夏,是在明朝以後。
永樂皇帝——明成祖極為喜愛摺扇,並傳令內務府大量製作摺扇,分贈嬪妃、臣子,摺扇名聲大噪,一時價高,值五金之多。
民間雅士也紛紛效仿使用摺扇,此後摺扇便廣傳於世。
對於文人雅士來說,扇子不僅僅是扇子,還是一個詩、書、畫、刻、印的載體,更是一件集玩賞、收藏、社交工具為一體的雅玩。
一把文人扇,可以說是文人雅士標榜自身身份、地位、品味的最好展示品。
同是扇子,蒲扇多為販夫走卒所用,雖有風,為俗人之風也。
而“長袖綸巾摺扇搖”則是文人雅士的風雅,動作從容,面帶微笑,儀態優雅。
一把文人扇的靈魂,就在於扇面的書畫。扇面徐徐展開,山水花鳥,詩情畫意撲面而來,風雅無比。
水墨摺扇從問世至明清盛行,一度吸引不少名家在扇面上題詩作畫及雕刻,扇中水墨也賦予摺扇精細雅緻風格。
陳青牛要做的就是一把十分風雅,精緻的水墨湘妃摺扇。
好料亦要好工,一件湘妃摺扇最終效果好不好,三分看料,七分看工。
陳青牛第一步,製作扇骨。
透過選、煮、切、削等步驟,分成備用大小塊竹板以待備用。
第二步,大骨修型、削邊。
選料,進行定形、削邊、反覆打磨,這個過程大致需要1~2小時個小時,才能製成摺扇的大骨。
第三步,小骨打磨。
選料,進行削邊,打磨,但小骨比大骨多了一道去皮。
還需進行組合固定、打孔、細節修形等環節,反覆打磨,才能成為可以使用的小骨。
而一把摺扇小骨的製作,大約需要花費2~3小時。
第四步,修平扇邊。
大小骨製作完成後,便是細修扇形、燙釘。
燙釘後扇骨初成,再需烘烤定形,捆繫結形。
第五步,烤制大骨。
整個扇骨的製作從開始劈料到成品,每一次修形打磨、每一次泡水、烘烤都需要認真對待。
不然大小骨容易存在偏差,導致組合成形的扇骨出現暗傷,扇骨壽命自然也就不長。
第六步,大骨滾邊。
當然,作為經久不衰,收藏實用把玩三合一的文玩摺扇,工序自然不僅於此,而摺扇剩下的步驟都藏著細微的細節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