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三章 流求(四)(第2/2頁)
章節報錯
目前這個煤礦的儲量,還沒有經過瘋狂的開採, 總儲量應該在1.8億噸左右,表層容易開採的部分,大概在3000萬噸左右。
不過基隆煤礦的質量不行, 不能作為動力煤使用,但是作為煉焦和燃料,還是綽綽有餘的。
白玉樓坐在一根原木上, 在地圖上寫寫畫畫。
他在籌備基隆工業基地,考慮到基隆煤礦附近沒有鐵礦,鋼鐵廠還是設定在淡水城,那就非常有必要開拓淡水河運河。
然後在基隆煤礦附近設立煉焦廠。
前期可以採用海運運輸焦炭。
基隆工業基地,除了煤炭煉焦之外,也可以開啟鍊銅業。
因為基隆附近還有一個大銅礦,那就是著名的金瓜石金銀銅複合礦,金瓜石在基隆東面的海岸山脈之中,距離也就十幾公里而已。
金瓜石的黃金儲量在620噸左右、白銀在1200噸左右,銅在30萬噸左右,這並不是礦石,而是可以開採冶煉出來的單質。
黃金白銀可以作為硬通貨使用,而銅對於工業化而言, 是不亞於鐵、鋁的大需求型金屬原料。
特別是在舟山工業區, 正準備生產炮彈和子彈,銅是最好的材料。
至於後世為什麼有覆銅鋼子彈,那還不是因為銅礦資源匱乏, 如果家裡面有幾個大銅礦,誰願意用覆銅鋼。
這個大型金銀銅複合礦,可以建設一個冶煉廠,專門冶煉銅。
而淡水城的鋼鐵廠,雖然淡水河的鐵礦砂很快會枯竭。
但是在淡水城北面的山區中,還有一個三芝鐵礦,這是一個黃鐵礦,儲量在800~1200萬噸左右,礦品在14~18%左右。
而在淡水城以南的流求西海岸,還有另外三個鐵礦,分別是新豐鐵礦、關西鐵礦、高義鐵礦,同樣是黃鐵礦為主,品位和三芝鐵礦差不多,總儲量在4500~5700萬噸左右。
後世這種儲量幾百萬噸的低品位小鐵礦,根本沒有開採的價值。
畢竟開採成本非常高,比人家西澳和淡水河谷的高品質鐵礦石,到岸價還高一大截,鋼鐵公司根本不願意使用這種小鐵礦的礦砂,最多就是作為戰略儲備。
但是在這個時代卻不一樣。
鄭森倒是想用高品質的礦砂,奈何現在沒有,這些小鐵礦,在前期作為工業化打基礎,還是勉強可以使用的。
反正現在人革聯有技術優勢,可以處理黃鐵礦的高硫問題,而整個世界又沒有其他在工業化的競爭對手。
面對封建時代、奴隸時代的勢力,不是鄭森看不起他們,就算是這些勢力有優質鐵礦,他們也沒有辦法爆鋼鐵產能。
技術的差距,就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木炭冶煉海綿鐵、灌鋼法,只能用人海戰術提升產量,哪怕是隋朝在巔峰時期的人口,也才5200萬左右(官方統計4800萬左右,另外還有幾百萬隱戶)。
封建農業國的大環境,註定他們沒有辦法快速工業化,除非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或者漢朝的高爐和坩堝技術,以及強大的官營工廠。
沒有錯,人家漢朝是有高爐鍊鐵技術、坩堝鋼技術、球墨鑄鐵技術的。
只是經過三國的軍閥混戰,又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浩劫,漢朝的很多技術都失傳了。
這個時代,那些門閥和世家大族,就足以殺死工業化的萌芽,那些世家大族的吃相極其貪婪。
比如著名的“與民爭利”論調,就是從隋唐時代開始出現的。
那些士人口中的民,可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黔首,而是地主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