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和張衡等人一開始研究的時候,是直接全身覆蓋武裝色,硬抗著核輻射,進行的相關研究。

這也是藍海星的先天優勢之一,武裝色可以硬抗核輻射,導致很多看似危險的操作,可以用人員硬來。

比如初期的反應堆,要更換燃料棒,或者燃料棒出現過熱熔化之類,都是人員手動排障的。

如果沒有武裝色覆蓋,就算是穿鉛複合板的防護服,在反應堆的核心區,都很難保證安全。

祝融一號核裂變反應堆的內部設計,由含鈾235量5.7%的燃料棒、石墨緩釋巢、N矽熱能迴圈管道、熱電發電機、應急中止巢、散熱器、N矽N氫複合保護層組成。

之所以選擇5.7%的鈾235燃料棒,而不是他前世的4%鈾235燃料棒。

一開始王高也有些經驗主義了,選擇了4%濃度的燃料棒,結果核反應非常緩慢,達不到預想之中的熱產出。

後來經過重新調整測試,他發現藍海星的物理規則,和前世存在一些細小的差別,鈾235燃料棒的最佳濃度,應該維持在5.7%左右,才可以達到高反應效率,又符合安全要求。

而由於擁有中子物質,讓核裂變反應堆中的相關零部件材料,有非常多選擇。

由N矽組成的熱能迴圈管道,內部充斥著N鈉粒子,作為熱能交換的中間介質。

而熱電發電機系統,其技術來源於空島貝中的熱貝、吸能貝,熱電轉化效率高達72.3%。

透過二級熱能迴圈迴路的設計,可以將熱電轉化效率,堆高到92.3%左右的極限。

王高看完實驗測試資料,點了點頭:“非常不錯,祝融一號的發電功率已經達到500兆瓦,而且體積也符合要求了。”

“我估計再仔細調整幾個月,就可以投入量產了。”張衡對此信心滿滿。

祝融一號核裂變反應堆的引數大概是:長度16米、寬度8米、高度8米。

採用模組化設計,看起來就如同兩個拼接在一起的金屬正方體。

對於體型龐大的群星級而言,安置3臺祝融一號,形成1500兆瓦的最大輸出功率,基本可以可以滿足使用了。

畢竟群星級擁有浮雲氣囊這種可以產生反重力的特殊技術,並不需要使用低效率的化學推進,電能的利用率也會高很多。

3臺祝融一號,其中1臺作為飛行動力、1臺作為輔助動力和備用、1臺作為鐳射炮的能量供應。

鐳射炮技術也是來源於空島貝中的鐳射貝。

而方舟箴言原設計中的螺旋槳、船槳,也被王高取消了,改用排擊貝衍生出來的動能發動機。

動能發動機利用核反應堆供應電能,然後將電能轉變成為動能,不過這需要儲備一定的液氮,作為動能發動機的工作介質。

群星級的船體尺寸,大致引數是:

長度510米、寬度90米、高度120米,自重7.2萬噸,最大載重12.3萬噸。

配備3臺祝融一號核裂變反應堆,最大輸出功率1500兆瓦。

鐳射炮8門、240毫米艦炮8門、30毫米防空炮30門、240毫米8管火箭炮4門,另有轟炸型炸彈,彈藥全面列裝金屬氫(炸藥巖)戰鬥部。

戰艦的龍骨和外殼,都採用高強度的複合材料,強度堪比製造歷史正文的永恆巖,而且具備記憶合金的特性。

未來會考慮進一步升級改造,比如增加電磁炮、導彈之類,這些武器的技術,當前還沒有完全成熟,才沒有上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