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賜下六元牌匾,這是宥陽的榮幸,也是對整個江浙道教育事業的肯定和表彰。

如此盛事,徐文長身為學政,自然是要蒞臨當場的。

最重要的,是徐文長對盛長楨的看重。

這不僅僅是因為盛長楨和他之間師兄弟的親密關係。

閱人無數的徐文長能從盛長楨的眼中看出,他對這個國家有著深切的希望。

徐文長明白,這個年輕的小師弟,是個真正想做實事的人。

徐文長自己當年志向遠大,一心報國,中試後更是備受看重,在官場上順風順水。

可他為什麼激流勇退,捨棄部堂高官不做,而是來到江浙道做一個清閒的學政呢?

無他,因為他實在是厭惡了朝廷中百官的勾心鬥角!

徐文長為官多年,自然看出大周朝積弊已久。

冗官冗軍沉痾難愈,朝廷財政入不敷出;北方韃子虎視眈眈,年年南下劫掠;南方也是叛亂頻發,烽煙四起。

在徐文長看來,大周朝已是一個病入骨髓的老人,已經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了。

而且必須用猛藥,下重手!

但朝中諸公又在幹什麼呢?

在朝中,無論議論什麼事,最終都會上升為黨爭。

一件單純的疑難之事,最後往往轉變為對人不對事。人事鬥爭的激烈程度,超出想象。

這種詭異情形,令曾經滿腔報國之志的徐文長困惑迷茫,乃至懷疑自己。

所以他才會選擇遠離朝政,到這江浙道來,做個閒雲野鶴的學政,為朝廷培養後進之才。

他希望這些新人將來能給朝堂之上帶去嶄新的氣象,一洗如今的汙濁晦氣。

但徐文長深知,自己所為只是一種懦弱的逃避,朝堂上的事,終究還是要在朝堂上解決。

而盛長楨的出現,讓徐文長看到了希望。

盛長楨連中六元,驚才絕豔,這都是人盡皆知的事。

但這不是徐文長最看重的,他最看重的,是盛長楨身上的朝氣。

雖然與這位小師弟接觸不久,但徐文長能清晰地感覺到,盛長楨與那些暮氣沉沉的官員不同,他渾身朝氣蓬勃,充滿了求新求變的鬥志。

更令徐文長驚異的是,盛長楨身上有著他這個年齡所沒有的少年老成,不僅深諳官場中人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看家本事,待人接物也是滴水不漏。

這也就意味著,盛長楨年齡雖小,卻有足夠的底氣與朝中的那些老狐狸周旋。

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盪滌朝堂之上地汙濁之氣,讓大周激濁揚清,改換新顏。

徐文長覺得,自己或許能成為未來這一切的見證者。

而他能做的,就是盡其所能,為盛長楨艱難的前路掃清一些障礙。

“師兄,宥陽有座青松觀,裡頭的道長道行高深,卜算堪輿無一不準,您去了,怎麼說也得讓他們給你算一卦,看看您日後生幾個大胖孫子。

“師兄師兄,宥陽有條清水河,裡頭的鯉魚都是金鱗遍體,靈動可愛,您去了,我保管給您撈上一網來,給您討個好彩頭。”

官道上,盛長楨和徐文長騎在馬上,並排而行,盛長楨還在獻寶似地忽悠著自家師兄。

徐文長望著盛長楨,只覺他此時才像個天真單純的少年,不由地撫須搖頭,輕笑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