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甲的打造,帶動了大周官營造鐵業的發展,但在板甲大批次的換裝完成後,官營鐵坊失去了需求驟減,必然會陷入衰落。

既然如此,還不如讓他們及時轉向,在完成官造任務後,轉為民間製造鐵器,尤其是鐵製的農具。

如今的普通百姓耕地大多還在使用木製農具,比起鐵製農具來,既不耐用,效果又差,一旦鐵製農具普及開來,定然會立竿見影地提高大周農業的生產力。

《控衛在此》

當然,鐵製農具昂貴,不是所有百姓都可以負擔得起的,解決的方法就是由官府出面買鐵農具,然後低價租賃給普通百姓。

如果海貿發展順利,朝廷稅收必然大漲,也不差這點買農具的錢,這就相當於是工商業反哺農業,從而進入一個良性的迴圈。

推廣土豆、開發交趾、普及鐵農具,三管齊下,這就是盛長楨的應對。

解決了開海可能影響農業的問題,剩下需要面對的,其實就是朝中官員利益的調和。

政治上一切爭端的目的,都是利益使然。只要明白了這一點,局面就很明晰了。

其實殷若虛就是一個典型的江浙士紳,從他的經歷就可以看出這類人對於海禁的態度。

海禁不開,他們就只能偷偷摸摸地透過大型海賊團伙進行貿易,在這條灰色產業鏈中承擔供貨商的作用。

比起開海之後能夠光明正大地賣貨,這樣做風險當然更大,還要忍受倭寇在中間盤剝,甚至有人財兩失的可能。

因此,其實海商們的心理時是矛盾的。

一方面,希望朝廷不要禁海,意思是不要禁得太厲害,得過且過就行了。

另一方面,又希望朝廷不要開海,主要是不想繳納高昂的商稅,也怕因此而失去原本的壟斷地位。

對此,盛長楨的解決辦法也很簡單。

降稅。

也就是像在海門港一樣,只收一成的商稅。

而且,盛長楨還會著手剿滅沿海的倭寇,給海商們提供一個安全的貿易環境。

這樣一來,中小海商都會為之心動,開海所面臨的阻力立時就沒了大半。

朝會之上,趙宗全召叢集臣商議廢除海禁之時,盛長楨輕飄飄地丟擲這個殺手鐧,頓時就讓原本要開始變得嘈雜的朝堂為之一靜。

大家鬧來鬧去,還不都是為了自己爭取利益麼?

如今既然利益訴求已經得到了滿足,再鬧下去也就沒有了意義。

自此之後,朝堂上的反對聲音也再難成什麼氣候了,剩下那些不知趣的,趙宗全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強權壓服。

只有那些原本處於壟斷地位的海商,他們的利益受到了損傷,可能會不情願,從而攪風攪雨。

但大勢所趨下,要麼順應大勢改變自己,要麼就是以卵擊石,徹底灰飛煙滅。

違逆大勢者只能黯然退場,取代他們的人很快就會湧現出來,並且會比他們發展得更好。

眼下,在盛長楨的推波助瀾下,廢除海禁已經成了大勢所趨,再也沒有人能阻止它的推行了。

正式確認開海的那一日,志得意滿的趙宗全興奮地拍著盛長楨的肩膀:“卿真乃無雙國士也!”

多年的苦心籌謀,終於一朝功成,盛長楨心中也不禁生出些感慨,長長吁出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