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1/2頁)
章節報錯
天空很藍,風向發生了變化,像棉花團一樣的雲朵慢悠悠地向南飛去,暖洋洋的陽光照進了方自歸的辦公室,照在牆壁上黑色秒針不停轉動的石英鐘上。
坐在辦公桌後的方自歸手裡拿著裝幀漂亮的簡歷,笑著對前來面試運營總監職位的鐘宇說:“不要叫我方總,公司的小夥伴們要麼叫我Victor,要麼叫我克多,從沒有人叫我方總的。”
鍾宇笑著說:“好的,Victor。那麼我也入鄉隨俗。您可以叫我John。”
“好的,John,能不能,你先簡單介紹一下你的工作經歷?”
此時,在隔壁辦公室裡,母司伸出手,與前來應聘營銷總監的一箇中年男人的手握在了一起,“我叫James,歡迎您來到復行科技!”
“謝謝。”
“您請坐。”
復行科技兩個關鍵職位的招聘和麵試,同時展開了。
梧桐資本三千萬人民幣收購復行科技10%股份的風險投資協議簽訂後,方自歸和母司都覺得,是到了壯大革命隊伍的時刻。方自歸計劃把研發團隊從十幾人擴大到三十人,還打算招一個運營總監,把自己從工廠裡解放出來,讓自己更專注於研發。而母司計劃招一個銷售總監,讓新來的銷售總監建立國內銷售團隊,開始開拓國內市場,自己則更專注於海外銷售。這兩個總監職位的招聘,由梧桐資本推薦的一個獵頭公司推薦了幾個候選人。
這時的復行科技,也用得起獵頭了。
醫療行業內資源豐富的梧桐資本,對於跟復行的合作沒有提出任何苛刻的條件,僅僅要求復行科技拿到第一張國內的註冊證後,他們的三千萬資金就將立即到賬。此時的復行還無法在國內銷售,因為沒有註冊證,而這不是因為拿證困難,而是因為方自歸當初的“城市包圍農村”戰略,開始就沒打算在國內銷售。現在復行要回村了,好在憑藉復行高標準的生產設施和高標準的管理,拿證不難,還要到四年以後,國務院令第650號釋出,拿註冊證才變得像它應該的複雜樣子那樣複雜。
“我哈工大畢業後被分配到BJ火箭研究院,一干就是十七年。”
方自歸心想,“十七年”這個詞怎麼這麼耳熟呢?……對了,“我們十七年後再次相遇,是不是應該來一個慶祝的擁抱?”這句臺詞,那晚我在BJ唸叨了一宿。
“研究院裡是扛著軍令狀幹活,說長二捆火箭十八個月要上天,那就是要在十八個月內成功地上天。”
方自歸心想,軍令狀這種管理模式,其實運用到企業當中也是相當不錯的。
“當時所裡不是什麼高精尖的裝置都有,有的零件加工難度高,我就創新了一種加工方式,跟老師傅一塊兒研究,靠普通裝置加上工裝模具照樣能把零件做出來,而且保證精度。比如說,用大型搖臂鑽配合特別設計的工裝代替了精密鏜床……”
方自歸心想,這是繼承了人民解放軍“小米加步槍”的優良傳統啊!
“最後,我們保證了長二捆火箭十八個月上天,這個專案獲得了九一年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方自歸心裡暗暗讚歎:這就是中國人的聰明加軍令狀的結果,裝置不行照樣能把零件幹出來,和革命時期小米加步槍照樣打敗反動派一個思路啊!
“後來,國際上的很多商用衛星發射合同,都被我們中國搶下來,原來美歐蘇中四大火箭發射機構,漸漸變成了咱們一家獨大。”
方自歸心想,這就是因為中國的小米加步槍……哦不,中國的火箭發射最經濟。方自歸不禁想起了Beyond的《光輝歲月》,覺得鍾宇後來改行有些可惜,於是問:“John,你在火箭研究院有十七年的光輝歲月,怎麼後來改行了呢?”
“因為九十年代中後期,航天、軍工系統普遍不景氣。”
“那會兒發射火箭,咱們不是已經在國際上做到一家獨大了嘛,怎麼不景氣呢?”
“那會兒國家強調發展經濟,不重視航天軍工。直到九九年,咱們南聯盟大使館不是被炸了嘛,國家才開始給航天、軍工大量投錢,航天、軍工才又紅火起來。但是航天系統不景氣那些年,我就進入了研究院的民品部。”
“你在民品部做什麼工作呢?”
鍾宇便娓娓道來。
原來鍾宇在民品部的工作其實就是仿造,現在叫山寨,就是對進口生產線進行國產化,因為進口線非常昂貴,不進行山寨,會拖累我國四個現代化的早日實現。
八十年代中期以後,各行各業都引進了一些進口生產線。引進中國第一條冰箱線的廠家找到火箭研究院,指著進口生產線說,能不能照這條線的樣子再給我來一條,然後研究院就組織一幫沒事幹的工程師攻關,沒事幹的鐘宇就來攻關了。攻關小組的工作就是測繪加仿製,然後做出了第一條山寨冰箱生產線。這條山寨線做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試車時只發現了幾個容易解決的小問題,從此鍾宇就在這條山寨的大道上奮勇前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