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值得審慎分析的是第三章和第四章。為了讓我們把問題看得更清楚,我願意先分析第四章,《論北美目前的能力,附談一些雜感》。這一章的重點,用該章的一段原話就可以概括:“北美大陸此刻已經擁有所有國家中最龐大的武裝齊備、訓練有素的部隊”,然後潘恩嘲笑英國的軍力說:“英國軍艦的數量多得嚇人,但其中可以使用的船隻無論在任何時候都達不到十分之一”,並且潘恩想表達的邏輯有一個很好的經濟學解釋:“北美和英國開戰獲得獨立的成本低廉,但收益巨大。”

你覺得,第三章的邏輯適用臺灣和大陸嗎?如果我像潘恩在書中一樣把大陸的軍力羅列出來,會是一件很傷同胞感情的事。但是我想,你用常識就可以判斷,如果大陸的軍力釋放到近在咫尺的臺灣(這和英國長途奔襲美國可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比較),會是一件多麼可怕、對臺灣來說代價多麼高昂的事。按照潘恩的這個邏輯,他本人一定不會支援臺獨。

現在只剩下第三章,《對北美當前事態的思考》,是否支援你的觀點了。那麼讓我嚴格按照潘恩的順序和邏輯,分析美國應該獨立的理由是否同樣適用於臺灣:

1.美國獨立並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制的國家,是世界政治生活的巨大進步。

潘恩說“美洲的事業是全人類的事業”,說“太陽的光芒從未照耀過比這更有價值的事業”,我要問,臺灣獨立能與美國獨立相提並論嗎?臺灣獨立既沒有世界性,也沒有開創性。今天,共和國早已經遍佈世界,反而臺灣和中國大陸統一倒能產生一種具有歷史意義的開創性,這就是統一以後,臺灣將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實現民主的地區,並且證明一個國家可以實行兩種不同的政治制度。

2.北美和英國聯為一體並非北美繁榮的必要條件,北美獨立後能夠繼續繁榮甚至更加繁榮。

做為經濟學愛好者,我對以下觀點比較自信:臺灣和大陸統一會使臺灣更加繁榮。因為統一後減少的貿易壁壘和增加的商務便利性,加上臺灣和大陸經濟上的互補,對臺灣工商業者來說是一個更大的利好。並且請正視這個事實:大陸已經是臺灣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臺灣的繁榮可以離開大陸嗎?

3.說英國是親國或母邦是一種欺騙,血緣上和情感上英國都不是北美的母邦。

潘恩說“這個新世界一直以來都是歐洲各地受迫害的熱愛公民自由與宗教自由的人士的避難所。”,並且說“在這個地區的居民中,英人後裔也不到三分之一”。這和臺灣的情況一樣嗎?幾乎所有的臺灣居民都是中國人後裔吧。

4.英國已經向北美開戰,情感上北美無法接受與英國和解。

看到這裡我才知道《常識》這本書寫於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和結束前,潘恩說“請體察一下人類的情感和感覺吧。把和解的主張拿到自然這個試金石那裡去衡量一下,然後告訴我,你們此後是否還能熱愛、尊敬並忠誠地服務於那個曾經在你們的土地上殺人放火的政權?”可是,臺灣獨立戰爭還沒有爆發,事實上臺灣人民自己掌握著是否開戰的權利。

5.做為英國的一部分,北美會毫無必要地捲入歐洲的各種戰爭,並使北美的利益受損。

潘恩說“歐洲王國過於密集,彼此不可能長期保持和平;每逢英國和任何其他國家爆發戰爭,北美由於與英國的關係,其貿易便會受到毀滅性打擊。”可我們中國跟歐洲真不一樣,中國大陸在大多數時間裡是個大一統國家,不像分裂的歐洲那樣國家之間戰爭頻乃。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統一後的臺灣不容易捲入戰爭。而且統一後的臺灣可以大幅減少用於防範大陸的軍備,用購買軍火的錢來改善臺灣的民生不好嗎?統一後,臺灣自身甚至不需要什麼軍備以防範外來威脅,像現在的香港。

6.英國總是拒絕北美以和平方式提出的請求。

潘恩說:“任何一種平靜的爭取和平的方法均告無效。我們的歷次懇求一再被輕蔑地拒絕,這隻能令我們相信,既然只有對抗才能發揮效力,那麼,以上帝的名義,讓我們與英國實現最後的分離吧。”我們的情況是,是大陸不斷提出和平統一方案,從鄧公的“一國兩制”到現在的“***”,而臺灣長期執行的是“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

7.英國距離北美遙遠,不能很好地治理北美。

這一點,我不必分析了吧。

8.北美從屬於英國違反自然的正常秩序。

潘恩說:“如果是幾個沒有自衛能力的小島,確實可以是諸王國置於羽翼之下的合適物件。但是,如果認為一片大陸可以永遠為一個島嶼所統治,這就實在太荒謬了。大自然從來沒有給出過這樣的範例,即讓衛星大於它所圍繞的行星。”潘恩這番衛星和行星的比喻實在是絕妙,可是讓我們把地圖拿出來看一看,大陸和臺灣,到底誰是行星誰是衛星?

9.只有獨立才能帶給北美人民持久的幸福。

潘恩說:“無論怎麼做,只要不走向分離和獨立,都只能是零敲碎打,不能給我們帶來持久的幸福。”讓我們審視一下中國的歷史,我們完全可以借用潘恩的原話這麼說:“無論怎麼做,只要不走向統一,都只能是零敲碎打,不能給我們帶來持久的幸福。”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過分裂的小朝廷,可最後呢?諸葛亮六出祁山、苻堅淝水之戰、祖逖中流擊楫的故事,其主軸都是統一。雖然苻堅、諸葛亮、祖逖他們都失敗了,但是你注意到沒有,後來的中國人還是前仆後繼地實現了他們沒能實現的願望,這就是常識。

10.北美繼續接受英國的統治,後果是北美大陸的毀滅。

潘恩這麼說有下面三個理由:“首先,統治權還掌握在英王的手裡,他勢必會否決這個大陸的全部立法。英王擁有的否決權,其危險與性命攸關的程度,在這裡要比在英國大十倍;其次,我們所能指望得到的哪怕是最好的條件,也不過是一種臨時的權宜之計,這種政府在殖民地進入成年的時候便無法維持下去;最後,除了獨立之外,再沒有別的辦法能夠維持大陸的安定並使之不受內戰的侵害,我擔心,如果現在同英國和解,那麼在此之後,接踵而來的極有可能便是在各處發生暴動。”這三個理由對於臺灣來說都不成立。首先,中國大陸上並沒有一個殘暴昏庸的君主有可能否決臺灣的全部立法;其次,兩岸現在的分離狀態才是真正的權宜之計;最後,我不認為大陸與臺灣統一後臺灣會在各處發生暴動。去年香港迴歸了,香港有暴動嗎?

至此,我可以總結說,《常識》這本書中98%的內容不支援你的觀點。我相信如果潘恩仍然活著,他一定會認同“一箇中國”,像美國政府現在所承認的那樣。

上次你說,為什麼要把統一的意志強加給兩千萬臺灣人民,我一下子不知道怎麼回答你。現在我想用一個反問回答你:為什麼要把臺灣獨立的意志強加給十幾億大陸人民?

我真誠地希望你思考一下你推薦我看的這本《常識》,並用你的常識思考一下臺灣的未來。

祝你健康,快樂!

希望收到你的回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