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兩個新來的留學生(第1/2頁)
章節報錯
應輝到了伊爾,覺得德國很美。
站在郊區一座山岡上往遠處看,十幾座山峰把一個蔚藍色的海灣半圍起來,褐色山體的輪廓,在藍天下顯得巨大而堅硬。山腳下紅色的白色的房子在彎曲的海岸線連成一片,還有些房子散落在一個矮山坡的一片綠蔭盎然之間。幾十艘白色的帆船在藍瑩瑩的大海上游弋,天邊慢悠悠地漂浮著幾朵棉花般的白雲,讓看到這幅美景的應輝,一時間覺得好像置身於一個童話世界。
錯落有致的一片低矮建築群裡,教堂的尖頂一枝獨秀地高高伸向天空,而到了晚上,教堂的塔樓在景觀燈的照耀下變成了光彩熠熠的金黃色,在夜幕下好像一面黑鏡子的海面上,留下一抹璀璨而模糊的倒影。
早晨,應輝想起了俄羅斯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剛從喧囂的上海過來,安靜的感覺愈發強烈。而這樣的靜悄悄持續到了午後,黃昏,第二天。
原來“靜悄悄”在這裡是7X24小時全天不打烊的。
伊爾是德國北部一個州的首府,但與中國一個省的省會絕不能相提並論。伊爾總人口二十幾萬,城市不大,應輝剛到伊爾興沖沖在大街小巷這麼一逛,不知不覺就衝出城了,便覺得這座城市不應該叫伊爾市,應該叫伊爾縣。伊爾沒有什麼古蹟,也沒有什麼高樓大廈。後來應輝才聽說,伊爾是二戰時德國的軍港和潛艇製造基地,所以整個城市被盟軍的轟炸機幾乎夷為平地,自然沒剩下什麼歷史建築。
安靜之後開始覺得冷清。應輝走在伊爾的街上,竟然發現有整條街就一個人溜達的奇觀,遠不如中國一個普通縣城熱鬧。看來不苟言笑的德國人就是比較喜歡高冷範,大家都離得遠遠的,即便週末人們有時間上街湊湊熱鬧了,德國的商店都關門,不給人們湊熱鬧的機會。怪不得中文裡形容人多的成語多如牛毛,什麼多如牛毛、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連衽成帷、人山人海、觀者如雲、屯街塞巷、萬頭攢動、項背相望、過江之鯽……而“門可羅雀”之類的成語卻很少,這類不多的成語倒恰好可以形容德國。應輝想起電影裡,希特勒老是抱怨德國人生存空間太小,可是看這裡的情形,德國人的生存空間比起中國人來那可真是要大得多了。
但德國做為一個發達國家,自然會有讓應輝驚歎之處。這天陽光燦爛,應輝經過一個草坪時,眼角的餘光掃到了綠色草坪上的幾條白影。應輝扭頭看了一眼,看見幾個洋妞躺在墊子上曬太陽,但是……她們上身好像沒穿衣服。應輝立即把頭扭回來,心跳加速,步伐減慢,低頭向宿舍樓繼續走。就這樣走著,離那幾個女孩子越來越近了,應輝終於還是忍不住,向那幾個洋妞仔細地看了一眼。
應輝的眼珠子險些奪眶而出。
&nyGod!應輝心內驚呼,她們的胸部竟然毫無遮掩,完全袒露在外面!
方自歸到了弗林特,覺得美國很美。
從機場到學校一路看過去,是一片片樹林而見不到什麼農田,紅色的黃色的綠色的樹葉在陽光中微微起舞,透過樹葉有時隱隱約約能看見別墅的屋頂。建築物稀稀疏疏地灑落在公路兩邊,公路上則車流不息,但沒有國內公路上比較流行的喇叭聲。時不時迎面而過的大卡車常常長著一個大鼻子,這些卡車色彩絢麗,閃閃發光,方自歸覺得它們好像來自卡通世界,和國內流行的平頭大卡車那種灰頭土臉的氣質迥然不同。
天上好像掛著一塊淡藍色的帆布,濛濛的,整個白天沒有太大變化。傍晚時分,方自歸穿過一片樹林走到一個小山上,看見山下的大學城開始亮起燈光。落日餘暉把天邊那一片染成了鮮豔的紅色,附近的雲朵彷彿一叢一叢的鬱金香,然而這濃烈的色彩只停留了一會兒就消失了,幾顆星星就像有人小心翼翼地在風中點燃了蠟燭那樣亮了起來。
方自歸第一晚臨時住在來機場接他的校工家裡,第二天便出去找房子。步行從校工家出來,只見周圍樹多而人少,找不到一條像中國那樣車水馬龍的,小店一間挨著一間的路。方自歸走著走著走進了學校,便在一條長椅上坐下來休息,然後可能是因為時差的關係,方自歸在那條長椅上暈暈乎乎坐了兩個多鐘頭,有時看看經過的人,覺得有些茫然。
回到校工家裡,方自歸告訴校工自己沒找到房子,校工建議道:“明天學校裡有個中國人的聚會,你可以問問那些中國學生能不能幫忙。”
按照校工提供的資訊,方自歸第二天就去參加聚會。漸漸走近那群人,方自歸終於聽到了有人在說中文,頓時產生一種找到組織的感覺。
“你們好,我是剛從中國來的,我可以參加你們的聚會嗎?”
“啊,你好,歡迎歡迎!”
“你叫什麼名字?從中國哪個地方來?”
“我叫方自歸,重慶人。”
“我叫馬小飛,從浙江來的。”
“林茜,我是臺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