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了長途電話,何雨柱又給大領導去了電話。

把事情說清楚,婁曉娥的意思講明白,大領導得知後也憤慨不已,表示下面的人瞎胡鬧,還好婁家心向內地,如果換做是海外商人,到時候傳出一些不好的話語,會給改革開放帶來多大的負面影響?

掛了電話,大領導把這件事原原本本的跟老人家報告了,畢竟老人家很關心這個事情,改革開放,引外資入內地是老人家提出來的。

其餘的事情就不歸何雨柱這個小屁民關心了,他現在最心急的是酒樓生意。

突然,他想到一個辦法。

“馬華,你說咱們酒樓要是對外承接婚喪嫁娶的宴席,怎麼樣?”

“師傅,這個想法好唉,我怎麼沒想到呢!”

馬華忍不住拍了下手掌:“自從咱們搞這個酒樓開始,就拒絕好多新老主顧的邀請,咱們完全可以讓他們來酒樓來辦席面啊!”

“就是咱們收費太貴,一般人接受不了!”

何雨柱摩擦著下巴:“咱們這樣,還是隻管掌勺做菜,東西僱主準備,價格嘛,咱們設定幾個檔位的套餐,讓僱主選擇,到時候就根據套餐收費!”

師徒二人一拍即合,當場就定製了高中低檔三個檔位,燒製一桌高檔套餐十五,中檔套餐十元,抵擋套餐五元。

用毛筆站著墨汁,在大紅紙上各種套餐跟價格,貼在酒樓的外面,同時還讓人去各個衚衕張貼,若不是沒有影印機,他都想發小廣告了。

皇天不負有心人,何雨柱的計策奏效了,廣告貼出去的當天就有人上門來詢問了。

辦酒席其實賺的也不少,畢竟這個時候人均工資才幾十塊一個月,來酒樓吃飯一個素菜就幾毛錢,肉菜一元錢左右,大蝦兩元錢一盤,三倆好友想要吃飽喝足一頓飯下來半個月工資就沒了。

有人來辦酒席,就等於有了人氣,有了人氣才招人,漸漸的有人走入了京城第一家個體戶酒樓。

有了生日,每個人自然是興奮無比,但難題接撞而至,菜品還是太少了,何雨柱不得不從新想辦法。

酒樓離不開他,就只好讓馬華帶著學徒,幾乎跑遍了北京周邊,包括河北的高碑店,天津的三河縣,寶坻縣等地方的集市,鄉下,深入農村,還有馬路上,道邊上,河邊上,凡是賣東西的都不放過,雞、鴨、魚、肉、甲魚、大蝦,有什麼買什麼。

這才讓酒樓的菜品多了起來,也更豐富了。

好吃的多了,也引來了不少老饕,可是酒卻引人不滿了,好久要票何雨柱也弄不來多少,又得託人弄牛欄山的二鍋頭,這生意才算上是步入了正軌。

某日,賓來客上了報紙,名為:改革開放後,京城第一家個體戶。

洋洋灑灑寫了數百字,並且附有開業時與生意火爆時的照片,賓來客這下子可算是出了名了,每天慕名而來的客人也不少,如果不是考慮到食材難弄,何雨柱都想開分店了。

何雨柱漸漸脫離了酒樓,把生意交給了馬華與劉嵐,他每天就在家陪著已經放寒假的老婆孩子,每天晚上會去酒樓帶著家人去吃飯,順便收錢入賬。

放了寒假,冉秋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六月的身上,每天都教她英語,小六月進步神速,給她冠上個神童之名都不虛。

香江那邊的何曉跟何笑兄妹也想爸爸了,婁曉娥也決定了要把婁父送回內地,讓再在看一眼生長的土地與家鄉。